本報記者 白云怡
毫不夸張地說,在《環球時報》記者這些年參加的國際峰會中,主辦“金特會”的新加坡是對細節處理得最好的城市,它在嚴格安保與不擾民之間做到平衡,并巧妙完成自我宣介。
幾乎所有大型國際會議都有一個慣例,只有持注冊證件的記者才能進入國際媒體中心,但記者第一次如何進入媒體中心注冊,卻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般糾纏不清的問題。去年越南APEC峰會,記者跟安保人員費盡口舌才被準許進入,既費時又有安全隱患;在菲律賓的東盟峰會上,領證地點離新聞中心很遠。而在新加坡,主辦方為記者發放了一張帶有二維碼的“電子門票”。
新加坡的安全管控也更精細化。以特朗普入住的香格里拉酒店為例,社會車輛可以繼續在周邊通行,酒店大堂對外開放。最終,雖然偶爾出現擁堵,但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整體順暢,圣淘沙島的旅游也沒中斷。這是記者此前在各類峰會中未遇到過的。
如果說這些只是“基本分”,另一些細節顯示出新加坡在“附加題”上的出色表現。從印有特朗普與金正恩頭像的扇子與礦泉水,到國際媒體中心專門制作的泡菜味冰淇淋、泡菜味雞尾酒,無不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向世界提示“東道主”的存在。在記者的印象中,“蹭熱點”蹭得如此好的主辦方真不常見。
記者曾常駐拉美,雖然巴西和智利是拉美國際會議的主要舉辦地,但名不見經傳的哥倫比亞獲利最大。這個國家過去常被貼上毒品、暴力泛濫等標簽,但2012年它靠美洲峰會一舉“逆襲”。
那年,哥倫比亞將峰會地點設在卡塔赫納小島上,湛藍的海水、細白的沙灘、極富風情的殖民時代古城,第一時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借著美國總統奧巴馬出席峰會帶來的關注度,哥倫比亞在政治議程外準備了大量晚會和展覽;在飲食上,更是免費向各國媒體提供龍蝦、螃蟹等特色美食,可謂不惜血本地進行形象公關。
花費巨大,效果明顯。此后,國際媒體上有關哥倫比亞治安好轉、旅游業發展迅速的報道越來越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甚至打出“來哥倫比亞旅游吧,唯一的危險將是你不想離開”。有意思的是,哥倫比亞借這次峰會“翻身”,為它帶來流量的美國卻遭遇“滑鐵盧”,12名特工被爆召妓并賴賬……▲
環球時報20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