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睿 張娜
摘 要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科技新詞不斷涌現,航空科技新詞當然也不例外。結合相關科技翻譯理論以及筆者的工作實踐,本文研究了科技詞匯構成特點,對科技詞匯的翻譯標準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翻譯策略。
關鍵詞 科技新詞;翻譯標準;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2-0008-02
據《巴恩哈特詞典伴侶》雜志統計,?每年進入他們計算機語料庫的新詞和新義達1?500~1?600個[ 1 ]。科技翻譯如何準確的譯出這些詞語,使這些新詞發揮出其文字之外的科技創新能力,這一問題也備受廣大科技翻譯工作者的關注。
一些學者,諸如田傳茂等[2]就科技詞語的邏輯關系的翻譯進行了討論,彭月華[3]探討了現代科技新詞的構詞特點及相應的翻譯方法,張文英[4]就科技新詞進行了本質的研究。但是,以上這些研究大多針對的是整個科技領域,涵蓋醫療、衛生、經濟等各個領域,研究內容過于廣泛,因此,文章結合筆者自身的翻譯實踐,對航空科技詞匯的構詞特點、翻譯標準和翻譯策略進行了探討。
1 航空科技詞匯的構成特點
科技英語和普通英語相比,具有以下幾個不同特點:
1)科技英語較少出現一詞多義和一義多詞現象。比如radar(雷達)一詞,不管是由哪位譯者來翻譯,不管是出現在一般的敘事文體還是在科技文體之中,都是“雷達”的意思。這一點也可以認為是科技詞匯的專一性和固定性。但是在一般的敘事文體,特別是文學文體當中,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
2)科技英語詞匯的構詞比較長。例如,cannibize(拆用部件或零件,拼修),cantilever(懸臂梁)等,其組成字母較多,單詞較長,這種詞匯雖然不易拼讀也不易識記,但是詞義也是較為單一的,不會造成理解上的問題。
3)科技英語多源于希臘語或拉丁語。據美國專家統計,在10?000個普通英語詞匯中,約有46%的詞匯來源于拉丁語,7.2%的來自希臘語。專業性越強的英語詞匯,這種比例就越高。換句話說,拉丁語和希臘語是創造科技英語詞匯的源泉,這也是不為過的。
4)科技英語大量使用縮略語。縮略語固然簡單易讀,容易記憶,但是由于縮略語常常是固化于某一特定的行業,有時甚至在一些專業的詞典中也無法查找,因此,會給譯者帶來很多的挑戰。
2 航空科技詞匯翻譯原則
許多譯者和翻譯研究者對于如何翻譯航空科技詞匯進行了討論。筆者認為,嚴復的“信、達、雅”或者錢鐘書“化境”理論或許有些不適合科技詞匯的翻譯。就科技詞匯而言,筆者認為要注意“功能對等”,忠實,詞義簡潔、概念濃縮等原則。
2.1 “功能對等”的原則
功能對等也就是動態對等,是由語言學派大師尤金·奈達提出的。即在“動態對等”的翻譯中,“譯者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即:不追求使目標文本與源文本在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是為了使目標讀者能更加清楚地理解原文的語境意義。”[5]用較為通俗的話來講,所謂“動態對等”的翻譯,其實就是指靈活而非死板的方法,來產生在“語用意義”或“功能”上與原詞保持一致的翻譯。
2.2 忠實原則
科技詞匯對于新概念的意義傳遞極為重要,詞匯譯文務必忠實,也就是說,譯者必須把原詞的內容含義準確而又毫無遺漏的表達出來。比如“beacon? lights”是“信標燈”的意思,就絕對不能譯成“塔燈”。
2.3 詞義簡潔、概念濃縮的原則
前面提到,科技詞匯往往較長,因此,也比較容易翻譯成較長的中文詞匯。但是,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一定要本著簡潔詞義、濃縮概念的原則,不然在翻譯文體中就會出現詞匯冗長、行文拖沓的文風,這就有悖于整個科技文體的文風,而且極易引起讀者反感并造成理解上的困擾。
3 航空科技新詞的翻譯策略
Gutt[6]關聯翻譯理論認為:翻譯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的特殊形式的交際,也遵循著交際的一般規則。譯者的責任是努力做到原文作者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譯者必須了解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按照這種翻譯理論,?科技翻譯也是一種交際行為,只不過科技翻譯的譯文讀者更為專業,而且科技翻譯的目的更為具體——主要是科技知識的傳播,進而引領科技創新。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必須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情況,努力追求譯文讀者的最大接受度,從而成功的實現科技信息的傳遞。
目前,科技詞匯的漢譯目前主要有“直譯”“意譯”“音譯”“零翻譯”以及“混譯法”等5種翻譯方法。
3.1 直譯
直譯是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在不違背譯文語言邏輯并不造成錯誤理解的前提下,直譯基本上能保留原文的內容和意義形象。
在直譯中,忠實于原文的內容應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忠實于原文的形式,再次是翻譯語言的流暢性和通俗性。例如“anti-”具有“反、防”的意思,“de-”具有“除去、取消、排去”的意思,因此,“anti-aircraft”可翻譯為“防空”,“defueling”可譯為“排放燃油”。實踐證明,?大多數科技詞匯都可以直譯。
3.2 意譯
有些學者認為直譯有些接近“硬譯”,譯文內容有些佶屈聱牙,而且,有時直譯并不能準確的表達原文的內涵和外延,這時譯者就可以考慮采用意譯的方法。
比如,有些航空科技術語攜帶所屬行業獨有的文化及象征意義,這類詞匯就不能直譯。例如,“yolk”的本意是“蛋黃”的意思,但是在模擬器中,“yolk”指的是“駕駛盤”。再如“captain”和“first?officer”,若直譯,則是“船長”和“第一指令官”,但實際應翻譯為“主駕駛員”和“副駕駛員”。即譯者要在忠實于內容(即英語科技詞匯的釋義)的基礎上,進行不拘于形式的翻譯,以保證源語與譯文的對等,保證譯者和譯文讀者的信息傳遞。
3.3 音譯
音譯就是指用發音近似的漢字將英文詞匯翻譯過來,用于譯音的漢字不再具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這種方式簡單迅捷,適合在翻譯一些概念較新的詞匯時使用。對于一些文化上難以對等的詞匯,也可以采用音譯的形式。音譯方面的科技詞匯翻譯實例也比較多,比如說,Reynolds?number(雷諾數),Mach?number(馬赫數)等。但是,在音譯過程中,不應出現生搬硬套、毫無意義的漢字組合,致使讀者連中文都無法理解。科技以人為本,在科技翻譯的過程中,當然也應該時刻考慮讀者的感受,在以讀者為導向的基礎上進行合適的音譯。
3.4 零翻譯
“零翻譯”也就是“不譯”。譯者有意保留原文形式,不對原文詞匯進行任何的翻譯處理,使讀者產生一種“所見即所得”的信息傳遞效果。
目前,零翻譯有日益增多的趨勢,一方面,這是由于全球化使淡化了行業的界限,使得很多新詞變成世界通用的概念;另一方面,科技詞匯自身構詞特點中也較多使用縮略語,依照簡潔的翻譯標準,對這類詞匯即可使用“零翻譯”。例如,NASA(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FBY(電傳)等。
再者,這些詞匯往往是某個專業機構的名稱或系統名稱。專業技術人員也對其熟知,“零翻譯”會使整個譯文行文更為簡潔、緊湊。但是對于一些非常新的詞語,還是應該在保留英文同時輔以中文解釋,如Constellation?program(星座計劃),這其實是NASA的一個太空探索計劃,可以在譯文中用括號補出詞匯背景,避免讀者因此造成的不理解。
3.5 混譯法
以上這些方法,譯者都會在平常的翻譯實踐中有所使用。但是,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其實是“混譯法”(blending)。這是因為,單獨的“直譯”“意譯”“音譯”或“零翻譯”并不夠完美的實現源語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信息溝通,而“混譯法”能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有時,音譯譯文不能夠十分明確地表達新詞的涵義,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用“音譯為主、兼顧意義”的方法進行翻譯,進行音譯和意譯的結合,這樣會取得比較好的中文的翻譯效果。有時,一些新詞的含義過于前沿和陌生,使用“零翻譯”會使讀者不知所云。這時,可以在“零翻譯”的基礎上,對新詞所涉及的概念、背景以補充注釋的模式加以說明,從而消除詞匯上的模糊,達到更好的科技信息傳遞。
4 結論
科技在不斷的發展進度,科技詞匯的內涵和外延也必將隨之持續擴展。沒有科技詞匯,科技知識難以傳遞,科技創新難以開展。廣大科技翻譯工作者應該在著手翻譯之前,系統了解專業知識,熟悉科技語境,根據科技詞匯的自身特點,遵照科技翻譯的標準,靈活的運用“直譯”“意譯”“音譯”“零翻譯”和“混譯法”這5種翻譯方法,實現有效的信息傳遞。也只有這樣,譯者才能越過詞匯帶來的種種挑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挑戰于無形,提供優質的科技翻譯譯文,從而助力于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汪榕培,盧曉娟.英語詞匯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田傳茂,許明武.試析科技英語中的隱性邏輯關系及其翻譯[J].中國翻譯,2000(4):56-61.
[3]彭月華.現代科技新詞特點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5):60-62.
[4]張文英.英語科技新詞翻譯的本質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09(8):1-4.
[5]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Lerden,the Netherlands:Brill Academic Pub,1964.
[6]Gutt,Erne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lackwell,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