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年 任珂 王省
摘 要 本文闡述了氣象科普資源的概念和內涵,對我國氣象科普資源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氣象科普資源建設在取得明顯進展的同時,亦存在數字化資源缺乏、資源的創新性不足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我國氣象科普資源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 氣象科普;資源建設;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2-0010-03
科普資源是科普的基礎和工具,是提高科普能力的重要因素[ 1 ]。近年來,在極端氣象災害多發、頻發、重發的態勢下,無論是政府還是公眾,對于防災減災、減少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意愿,以及了解氣象科普知識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
氣象科普資源是公眾獲得氣象相關知識的最基礎的載體,了解氣象科普資源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對推進我國氣象科普資源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氣象科普資源的概念和內涵
科普資源是指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公共科普服務的科普產品、科普信息、科普作品的總稱。狹義的科普資源指科普活動、科普實踐過程中所涉及的媒介和科普內容[2]。
氣象科普資源是指氣象科普活動、氣象科普實踐中所涉及的媒介與內容。氣象科普媒介包括科普場館、媒體,內容是這些媒介上特定的氣象產品,如文字、圖片、聲像及其綜合表現形式。
2 我國氣象科普資源現狀分析
2.1 我國氣象科普資源建設取得顯著進展
2.1.1 氣象科普書報刊資源
氣象科普圖書是以圖書的形式存在的氣象科普資源,科技類出版社是氣象科普圖書主要的依托,近年來出現了一批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較顯著的氣象科普圖書,如《全球變化熱門話題叢書》《防雷避險手冊》等。氣象科普報刊是指報道和傳播氣象科學成就、知識的報紙和期刊。
氣象行業唯一具有科普功能的報紙是中國氣象報。該報在整體上十分注重氣象科普工作常規報道以及科普知識宣傳,在各版加大科技和科普宣傳的力度,如一版“權威解讀”欄目、三版“首席‘聊天”欄目等都以刊發氣象專家對熱點氣象事件的解析為主,2012年推出“科普看臺”,在每周五的第四版刊發科普稿件。
雖然各種氣象學術期刊也具有一定的科普宣傳功能,但目前我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氣象科普期刊只有《氣象知識》一種。《氣象知識》雜志內容通俗易懂,風格生動活潑,吸引了廣大讀者。2017年,《氣象知識》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7年度全國少年兒童喜愛的百種優秀報刊”及《中小學圖書館館配期刊》目錄。
2.1.2 氣象科普掛圖/折頁資源
氣象科普掛圖是將氣象科學知識的圖片、文字經過編輯加工,制作成可以在公共場所懸掛和張貼的掛圖,而折頁與掛圖相似,主要用于公眾發放,兩者都具有制作簡單、成本低廉、傳遞快捷、展示直觀的特點。
掛圖和折頁亦可通過網絡進行傳播。掛圖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防雷避險常識》,它由氣象出版社與中國氣象局雷電防護管理辦公室于2007年3月聯合出版,旨在促進氣象科學在農村、學校、社區、企業和企業的普及,提升公眾防雷避災、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目前該掛圖已面向以中小學生為主的社會公眾累計發行43萬多套,產生了顯著了社會效益。
另外,氣象行業多年來也開發制作了大量的氣象科普宣傳頁,如《氣候變化系列》《防災避險指南系列》等,廣泛分布于各種氣象科學和科學活動中,傳播普及氣象知識。
2.1.3 氣象科普影視資源
氣象科普影視資源是指以傳播普及氣象科學技術知識為內容的影視產品,主要分為氣象科普電視節目和氣象科普影片兩個部分。牢牢把握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等主題,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從科學節目生產計劃的制定到產品的傳播推廣,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業務操作系統,并依托省氣象局完成了在福建、新疆、黑龍江、四川的生產基地建設。
近年來,氣象科學電視作品的制作和播出超過5?000部(集),關于氣象、地球環境、氣候變化領域的科普專題片中有40多部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學會等舉辦的全國性評比一、二、三等獎。
2.1.4 氣象科普展品資源
氣象科普展品是指能夠展示、普及氣象科學知識的專用設施產品,現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氣象科普產品領域。氣象科普展品主要的市場對象是綜合科技館以及專業氣象科普館等科普場所。
氣象科普展品主要包括展示類、互動體驗類兩類,展示類如氣象科普展板、氣象科普沙盤、氣象儀器實體模型等,互動體驗類如多媒體天氣現象演示設備、風力自行車、模擬天氣預報演播室等專用的演示設備。
除了各類科技科普場館中的展品外,2012年,中國氣象局組織開發了流動氣象科普設施,開發了模擬降雨、試試幾級風等10余件流動氣象科普展品,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氣象科技活動周、氣象科技下鄉、氣象夏令營等科普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收到了很好的科普宣傳效果。
2.1.5 氣象科普場館與科普教育基地資源
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是氣象科普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公眾氣象科學素質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282家“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其中有180個綜合類“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82個“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園氣象站”,20個“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基層防災減災社區
(鄉鎮)”[3]。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級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參觀人數達200多萬人次,截至目前,已有數千萬人次在全國各級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接受氣象知識的熏陶。
2.1.6 氣象科普新媒體資源
我國的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氣象科普工作日益發展和加強,氣象科普新媒體資源也初具規模。
中國氣象網是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網站開設“氣象科普園地”頻道,頻道設有“氣象視界”“防災寶典”“氣象與人”“科技之光”等8個欄目30多個子欄目,每個欄目都有一個兩級頁面和一個三層頁面。并實現了完備的氣象科普數據查詢和檢索功能。通過查詢檢索系統,可以檢索氣象術語,查詢相關的氣象科普信息以及《中國氣象報》過去20多年的氣象科普文章。
各級氣象部門門戶網站也加強了氣象科普欄目(專題)的建設,為氣象科普資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據統計,2013—2016年,中國氣象網、中國天氣網及各地氣象政府網站開設科普專題160余個,發表科普文章10.1萬余篇,“氣象控”“數據帝扒天氣”專欄受網絡關注且轉載量大。全國氣象部門共有1?600余個微博、微信賬號,粉絲數達660.9萬。
2.1.7 新型數字化氣象科普資源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不斷地融入氣象科普產品應用中,改變公眾參與接收氣象科普知識的方式,更加主動式、體驗式的了解學習氣象科普知識。
例如,“玩轉氣象AR互動氣象裝備”“AR氣象災害”產品通過AR技術和三維建模將氣象觀測站、人工影響天氣飛機等氣象裝備及暴雨、臺風、大風等常見氣象災害呈現出來,同時還詳細地演示了每類氣象裝備、氣象災害的發生原理等科普知識。基于VR(虛擬現實)技術的《穿越臺風》氣象科普產品使用戶體驗、感受臺風。
2.2 我國氣象科普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各級氣象部門先后開發建設了大量氣象科普資源,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氣象科普數字化資源缺乏。目前傳統的圖文形式氣象科普資源仍占較大的比例,形式相對單一,交互性差,適用于網絡、微博微信、移動終端等新媒體的數字化氣象科普資源尤其匱乏。
2)面向不同受眾的氣象科普資源不夠精細化。目前的氣象科普資源大多是針對普通大眾的,雖然針對青少年的也有一定的數量,但其內容定位與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理解能力往往有一些偏差,而具體針對幼兒和教師的資源尤為缺乏,這一點在網絡氣象科普資源方面更為明顯。
3)氣象科普資源的創新性不足。原創人才較少、缺乏激勵機制等原因導致我國原創氣象科普資源較少,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在氣象科普資源建設中應用還剛剛起步,尚有大量科普創新潛力,自主創新和技術集成方面缺乏突破。
4)氣象科普精品資源缺乏。公眾喜聞樂見、影響力較大的精品仍然比較缺乏,氣象科普資源建設的品牌意識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5)氣象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程度仍較低。一直存在著各單位資源的封閉式管理與使用問題,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機制,資源有效利用率低,低水平重復研發現象普遍存在,產生資源的極大浪費。
3 進一步加強氣象科普資源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3.1 強化氣象科普資源的數字化建設
科普信息化是增強科普資源流動、優化科普資源配置的技術通路[4]。隨著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盛行,人們不再滿足于紙質科普讀物,各種數字化、交互性兼具娛樂性的數字化科普資源成為科普的主力軍。
氣象科普資源的數字化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
1)將已有的傳統紙質資源進行簡單的數字化,使其適于新媒體傳播,這主要適用于圖文資源。
2)利用已有的知識,創作具有鮮明新媒體特點的數字化科普資源,如具有交互性的動畫、數字虛擬科普館等。
3.2 鼓勵氣象科普資源的原創和創新
1)鼓勵和支持氣象科技工作者參與到氣象資源科普創作工作中,將最新氣象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
2)在專業技術職務評定中,建議增加對氣象科普原創作品、科普獎項、科普論著等優秀科普成果的業績認定。
3)增設各類優秀的氣象科普資源獎,鼓勵科學家、藝術家和大眾傳媒參與氣象科普資源的創建。吸引各方共同投入到氣象科普資源創作和創新中。
3.3 提高氣象科普資源的針對性
更好地調研分析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社區居民、領導干部與公務員等群體科普需求,了解不同群體對氣象科普資源的實際需求和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開發與各類人群需求相適應的氣象科普資源。
3.4 推進氣象科技創新成果的科普轉化
科技資源的科普化是科普資源建設的最重要途徑或手段之一[5]。我們應加強氣象類大學、科研院所、科學實驗室的科普能力,并將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教育資源進行科普轉化,增強公眾對氣象科學和技術的理解。
提升氣象科研人員和科普工作者的科學素養及科技傳播技能,培養一批既懂氣象科研創新、也懂科技傳播的復合型人才,加強面向氣象科研人員和科普工作者的培訓。
3.5 加強氣象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
1)建設氣象科普資源共享平臺,提高氣象科普資源生產能力、實現氣象科普資源的分級管理以及使資源能在各個單位之間有效融通。
2)加快建立眾多氣象科普資源擁有者對氣象科普資源共同建設和相互提供利用的良性機制,實現氣象科普資源的有效利用。
3.6 加大氣象科普資源建設投入
1)建立健全氣象科普資源建設財政投入的穩定機制,將氣象科普資源研發、生產經費納入到公共財政之中,以公共財政采購公共服務,并轉化為一種社會福利。
2)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氣象科普資源建設投入體系,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及社會組織加大對氣象科普資源建設的投入力度,與政府配置氣象科普資源互為補充。
參考文獻
[1]何丹.科普資源配置及共享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3.
[2]尹霖,張平淡.科普資源的概念與內涵[J].科普研究,2007(5):34-41.
[3]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發展報告2017[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7.
[4]趙立新,王黎明.我國新時期科普資源開發對策研究[J].科技傳播,2014(12):1-3.
[5]任福君.關于科技資源科普化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9(3):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