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
摘 要 文章以32所公安類普通高等院校的圖書館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對其微信公眾平臺的開通情況、推送頻率、服務功能、推送內容等進行調查與分析,指出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供公安院校圖書館員參考。
關鍵詞 微信公眾平臺;公安院校;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2-0141-03
著名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在其著作《圖書館學五定律》中指出,“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我們無法完全預料圖書館這個生長著的有機體的發展還將經歷那些階段,也無法預言圖書館傳播知識這一重要功能是否能通過印刷圖書以外的手段來實現” [ 1 ]。
當前,伴隨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圖書館傳播知識和信息的重要功能已經在印刷圖書之外的手段得到進一步實現。微信公眾平臺就是這樣一種新興工具,以低門檻的接入、直觀的用戶體驗,在騰訊于2012年8月推出之后為越來越多高校圖書館所重視。圖書館借此實現了“館員”將“藏書(資源與服務)”與“特定群體(讀者)”的文字、圖片、語音等全方位的溝通與互動。
近年來,圖書館學界對高校圖書館微信服務,尤其是針對“985”和“211”高校圖書館的研究已經日趨成熟。但檢索文獻發現,針對國內公安院校圖書館的研究仍有空缺。為此,本文選取國內公安院校圖書館作為調查對象,對其微信公眾平臺展開調查與分析。
1 調查對象
本文以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關于公安院校公安專業人才招錄培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的附件《公安類普通高等院校和公安專業目錄》所列32所公安類普通高等院校的圖書館作為調查對象。
2 調查方法與調查內容
2.1 調查方法
首先搜索圖書館門戶網站,查找網站是否有對公眾平臺的宣傳鏈接。由于公安院校圖書館網站一般僅限內網打開,無法完整獲取鏈接信息,因此利用手機微信直接檢索的方法。以“院校全稱或簡稱+圖書館”為關鍵詞,在檢索結果中篩選官方認證公眾號,并添加關注。此外,為獲取更加準確的信息,對無檢索結果的圖書館以電話、郵件等多種方式進行咨詢。
2.2 調查內容
2.2.1 開通情況
通過上述調查方法對32所公安院校圖書館進行逐一檢索并體驗分析后,發現有12所圖書館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約占總數的37.5%。其中公安部直屬或與公安部共建的4所院校(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鐵道警察學院、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均已開通;其余28所地方公安院校中,僅有8所開通該服務,僅占約28.6%,其中遼寧、廣西、新疆、甘肅等4個公眾號自開通后僅推送了幾條信息,其運營基本處于停滯狀態。由此可見部屬公安院校較地方公安院校更加重視開展微信服務。
12所公安院校圖書館具體開通情況如表1所示。因無法獲取各公眾號后臺數據,用戶關注度、閱讀量等不在本次調查范圍之內。
2.2.2 官方認證情況
微信認證是指為確保賬號信息真實性、安全性,微信公眾平臺為賬號進行認證的服務。進行官方認證后,可以獲得更豐富的高級接口和認證特有標識。對用戶而言,經過認證的公眾號管理更加規范,推送的信息也更加權威。
根據調查,12個微信公眾號中,有11個通過了官方認證,占總數91.7%;僅有“公大圖書館”未通過認證。這一數據表明開通微信服務的公安院校對管理公眾平臺、提高移動服務水平還是比較重視和規范的。
2.2.3 公眾號類型
公眾號類型分訂閱號和服務號兩類。服務號偏向服務類交互,意在提高業務服務與用戶管理能力,1個自然月可群發4條消息;訂閱號主要用于為用戶傳達資訊,1天可群發1條消息?[2]?。
通過調查,采用服務號和訂閱號的圖書館數量分別為6個和5個,1所圖書館(浙江警察學院圖書館)分別認證了1個服務號、1個訂閱號。
2.2.4 第一次推送時間
通過瀏覽微信公眾號歷史發文記錄,可以獲取其開通時間。由表1可知,2014年共有3個圖書館開通微信服務,其中公大圖書館開通最早;其余各館相繼在2015年至2017年開通微信服務。
2.2.5 推送頻率
截至2018年2月底,各公眾號發文頻率如表2所示。
2.2.6 服務內容
本次調查針對公眾號的服務功能進行了分析,發現除甘肅警察學院外,其余公眾號均設置了綁定讀者證、館藏查詢、借閱/續借、資源/服務鏈接,在微信公眾平臺實現了“我的圖書館”和“移動圖書館”的功能;根據推文內容分析,各公眾號內容各異,但多以閱讀推廣、通知公告、新聞資訊、活動發布為主。
3 公安院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存在的問題
3.1 公眾號名稱不夠規范
本文的調查是基于檢索公眾號名稱并分析實現的,研究中發現存在名稱命名不統一的問題,如“公大圖書館”不能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圖書館”檢索得到;此外,微信號也存在命名不統一問題,有以“lib”或“tsg”后綴自定義,也有系統自動生成未做修改的。這種缺乏統一命名標準導致的名稱不規范,會增加檢索難度,一定程度上流失部分用戶。
3.2 公眾號推送頻率較低
合理的推文頻率能夠增強用戶活躍度,提高公眾號影響力。頻率過低,關注度下降、用戶逐漸流失,公眾號就失去了意義。調查發現,部屬四所高校推文頻率明顯高于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中,浙江警院微信開通時間和推送頻率均為第一,但和部屬高校相比仍有差距。
3.3 服務內容創新性有待加強
公安院校圖書館服務用戶除本校師生外,還包括各級公安機關民警等。用戶對象涵蓋不同專業和身份,服務也應更具個性化。無論是資源類型、服務方式、功能鏈接、活動內容,當前公眾號對不同層次的用戶并未做區分,從而無法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4 對提高微信公眾平臺服務能力的建議
4.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影響能力
除上文所述方式外,公安院校圖書館還可以利用以下方式推廣本館微信公眾號:1)在學校官網、官微、貼吧等平臺添加鏈接;2)在圖書館海報、館內標語、座位、電子屏等媒介上張貼顯示;3)在文獻檢索課或入館教育等講座培訓上推介;4)舉辦參與有獎等各類活動;5)在館訊、館內編印報紙等館發刊物上刊登,擴大影響力輻射范圍。
4.2 合理推送機制,規范公號運營
一是規范公號名稱。建議以“學校全稱+圖書館”作為公號名稱,提高公眾號辨識度,便于用戶記憶與檢索。
二是合理推送頻率。這既能顯示圖書館對公眾號運營的重視程度,也能提高用戶的關注度和活躍度。建議以3~5條/周為宜,既不讓用戶等待過久失去關注興趣,同時也不因推送過于頻繁影響用戶體驗。
三是培訓專人運營。圖書館培訓專人或團隊對公眾號進行維護,及時回復用戶咨詢,是對合理的推送頻率和良好的推文質量的保障。
4.3 拓展服務功能,提升內容質量
圖書館微服務并非簡單地將傳統服務轉移到移動平臺上來,而是依據移動服務平臺強大與便捷的交互功能,增強本館特色服務。例如,在功能設置上,公大圖書館的“學科館員”和“文獻求助”服務,鐵道警院的“入館教育”服務,浙江警院的“座位預約”服務;在推文內容上,增加原創、標簽得當,結合本館特色策劃有吸引力的活動與話題,如公大圖書館的“警察電影”,刑警學院的“書齋”等,很受用戶歡迎。
5 結論
隨著微信功能的完善與微信用戶數的壯大,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在功能設置、交互設計、運營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進步,但如何創新服務方式、優化交互界面、完善運營管理等仍是一個值得不斷學習的領域。尤其對公安院校圖書館來說,其運營和研究都才剛剛起步,服務能力還很薄弱,需要公安院校圖書館員不斷學習,提高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用戶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M].夏云,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308.
[2]微信公眾平臺[EB/OL].[2018-2-28]. https://mp.weixin. qq.com/.
[3]明均仁,張玄玄,陳雪.湖北省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6(2):18-25,7.
[4]王其和,吳家霞,付可心,等.面向39所高校圖書館的微信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6(21):23-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