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
摘 要 中小型出版社在出版媒體方陣中,面對紙媒行業日趨下滑的發展態勢,面對大社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發行力的強大影響,如何在轉型升級中,培養出優秀的編輯團隊,而進入出版行業的新人,又如何在雙重考核下,不斷提升自我,從一名編輯修煉為合格的出版者,都是本文探討的關鍵點所在。
關鍵詞 出版;編輯;選題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2-0165-02
中小型出版社的轉型升級,離不開人才隊伍的成長。人才是一切發展的關鍵,沒有人才儲備的出版企業無從談長遠發展,更無法實現轉型升級的蛻變。但當下出版企業所面對人才發展的困局,一是固有考核體制的束縛,二是社會效益考核的無形壓力,三是新興文化企業發展的收入優勢,四是青年人對自我定位與發展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當身邊的同事奔向公務員隊伍或者進入其他新興媒體行業的時候,作為一名在出版行業內做了8年的編輯來說,確實有一些震動,甚至有一些焦慮。想想這些年做編輯的辛苦,想著未來做編輯的艱難,不免會為企業與部門的發展憂心。
1 發展現狀中的困惑
2018年寧波出版社成立25周年。從最初兩三個人開始,到現在七八十人的隊伍,發展的成效有目共睹。近兩年來,出版社又開始計劃著從小型出版社向中型出版社跨越,隊伍究竟該怎么帶,如何培養新生代的出版人,直接關系著跨越得成功與否。當下紙媒下滑的趨勢依舊,出版社一方面要在困境中尋求突圍,一方面又要在考核中提升效益。這對只有不到30個編輯的出版社來說,是真真切切的考驗。
出版社轉企改制后,編輯們也就成了國企中的一員。現在社內屬于體制內的人,已經屈指可數,大多數的小編們,大都屬于奮戰在自我生存一線崗位上的國企員工。全年做的書稿,不僅需要養活自己,養活其他提供外圍服務的人員,還需要交房租,交水電費等。編輯一邊看著書稿,一邊聯系著作者,一邊想著選題,一邊追問著印刷,一邊思考著營銷,一邊還心系著圖書質量檢查,所有能夠調動的腦細胞都需要動員起來。可即使這樣,廣大小編們的收入,對比一下寧波市工資水準,仍舊處于中下游水平,可這些小編們大都有些較高的學歷背景,所以在干得多拿得少,無法保障自身的矛盾中,一個個奔向了體制內的隊伍,因為那里有更好的保障。
近來國家對圖書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圖書質量的提升是必然的要求,一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素質在不斷提升,二是因為出版物的質量直接關系文化傳播本身。因此,少兒教輔擴展至社科、古籍,幾乎是全品種的質量檢查。
事實上,沒有一個編輯不在乎質量,大家都希望自己編輯的書,不存在質量問題,這既是對自己專業能力的肯定,又是對自己工作態度的認可。但事實卻不盡如人意,質量問題依然很嚴重的擺在我們面前。究其原因,大都認為是責任編輯不夠重視,不夠認真,但深究起來,并不是這么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現在考核體制下造就的是魚目混雜的書稿,而且出版周期大大縮短。很多書稿到編輯手中,“齊清定”根本不達標,還需要編輯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重新編排,一邊做一邊加內容的事情時有發生,于是乎,書稿到三校的時候,作者方還要加內容進來,這樣一來,書稿質量必然存在隱患。而書稿出版時間又卡得非常緊張,緊張狀態下的書稿,留存的質量隱患進一步加深。當我們都在呼吁生活要慢下來的時候,面對一級一級的考核指標,編輯們不敢慢下來。
2 編輯基本功的積累
那編校質量如何提高?求發展完考核,還要不要?作為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效并舉的黨和政府宣傳的媒體陣地,地方出版社更應該自覺承擔起傳遞輸出正能量,傳播弘揚地方文化,服務優化地方教育事業的責任。社會效益的好評,也直接相關經濟效益的取得。三聯書店原總編輯李昕老師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采訪時說道:“精品好書會給你足夠的回報,包括經濟上的回報。個別出版社貪圖眼前小利,處在一種饑不擇食的狀態下,不惜丟掉品位,犧牲出版社品牌和整體利益。這會造成出版社長期陷入惡性循環,出版社效益最終無法提高。”
寧波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優秀的作者很多,優秀的選題也很多,但上層的優秀書稿流入地方社的并不多。原因一是出版市場競爭激烈,大的出版社感召力和品牌影響力覆蓋性強;二是地方社發行較為薄弱,圖書銷售的預期與作者的預期相距甚遠。
我們是地方社,會遇到很多包銷書稿,這些包銷書稿良莠不齊,很多書稿并不符合出版齊清定的要求。所以在簽訂出版合同之前,一定要瀏覽一遍書稿,對書稿有整體的判斷,對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而每一位投身出版行業的編輯都是從新編輯成長起來的,一開始準確地說是從文字編輯開始的,跟專職校對老師們的工作有相通的地方,但還是融入了一些統籌性的工作,和部分與選題相關的工作。
2010年筆者在做臺版的一本關于抑郁癥的書,里面是以問答的形式來表述,筆者總想以自己的表述方式來全部予以糾正,做得很累但卻不好。因為沒有尊重作者自有的風格,作者的表述與行文完全被取代,這在編校中是大忌,在改與不改的邊界線上,是很不容易把握的,特別是文學類的圖書,我們會忍不住要改,學會甄別是編輯要修煉的基本功之一。
對新編輯來說,最初走上這條出版路,都會犯很多錯誤,犯的錯誤要學會總結,編校中遇到的問題也要學會歸類,學著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可以與團隊中其他成員結伴,也可以向社里前輩編輯們學習,多問多聽。我們在一塊石頭上絆倒了,盡量讓自己不要在同一塊石頭上再絆倒。這都需要不斷總結。有時新編輯會說,合同不是我的簽的,書稿安排我來做。學會第一時間反饋看過書稿的情況,學會給作者寫初審郵件,因為很多工作我們需要作者來完成,比如對書稿章節的調整,對書稿內容的刪減與增加,對書稿輔以何種風格插圖的探討,等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天才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中講道,珀金斯與那么多作者之間的互動與成長,有時候作者需要我們激勵,讓他們可以把潛能發揮出來。一個好的作者就是我們的一扇窗戶,通過這扇窗戶,我們可以學到很多,也會看到很多。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最初的工作。
3 優秀編輯的蛻變
編輯們繞不開的話題是選題,其實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職業規劃是如何的。最開始我們都是憑著自己的興趣來進行選題上的開發,比如我是職場新人,比如我學文學,比如我是理科出身,又比如我是教育專業畢業等。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因為我們本身也代表了一部分群體,也會有潛在的讀者。但如果單憑興趣,那我們出版社的發展,編輯群體的發展就會如煙花一樣散開了,成不了產品線,也凝聚不成有力的拳頭產品。所以,我們要了解出版社,認真分析自己所在出版中心的選題規劃,然后再定位自己的選題方向,最初總是會有很多偏差,或者根本不知道選題從何處著手,這時候可以向老編輯請教,大家一起思考,通過不斷的糾偏,通過不斷的實踐,選題質量會有量變到質變的飛進。當然在工作中,編輯們會接觸到各類作者與機構,形成良性互動的合作關系,今后選題的開發就有了輔助的力量。
書稿質量的好壞與選題質量有著必然關系,提升書稿質量的源頭在于提升選題質量。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現在的自己跳起來可以觸碰到什么樣的選題,一直都是筆者在思考的。學會在年底清理一遍自己,盤點一下自己今年做了哪些事,有哪些收獲,讀了哪些書,認識了哪些作者,想繼續做什么。很多人覺得那些名家作者怎么會和我們合作,暢銷書都是大社做出來的。現在的出版市場競爭很激烈,民營書商更是很多有實力的團體。三聯書店原總編輯李昕老師在自己的著作《做書:感悟與理念》中坦言,很吃驚于三聯在2009年圖書總體的碼洋5?000多萬元,當然現在已經翻了很多翻。三聯書店的圖書那時還沒有這樣清晰的定位,也沒有當下的市場占有率,短短幾年時間,他們取得當下的成績,有很多原因,但很重要的一點是選題方向的把控和選題質量的提升。編輯們只要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做好選題質量,每年都有一些進步,積聚起來的效應會令自己吃驚。
4 結論
綜上所述,當下的編輯已經與傳統編輯的工作職能發生了很多改變,但核心素養的指向卻是一致的。保持對優質出版的信仰,秉持編輯的職業操守,固守文化行業的標準,擴展新媒體運作的視野,提升編校、策劃、統籌、營銷能力,這便是新時代下做好編輯的修煉所在。?
參考文獻
[1]李昕.做“好書”不會賠錢[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3-14.
[2]A.司各特·伯格.天才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李昕.做書:感悟與理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