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其星(深圳實驗學校)


時讀書的意識,而隨身帶書,就是必須養成的習慣。當我們在指責孩子不讀書時,有沒有給孩子準備好一本書?
很多朋友從國外回來,總會感嘆,無論是在英國地鐵上,還是在日本的排隊窗口,總能看到人們捧書而讀的身影;在以色列,只要你能讀書,甚至可以免費搭乘地鐵;在英國倫敦,你可以看到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身邊,都放著一本厚厚的書。作家薛憶溈曾經講述過自己在加拿大的一段經歷——他總能看到一位水管修理工的口袋里鼓鼓囊囊塞著一本書,而且看起來有點眼熟。等他鼓起勇氣去詢問時,發現是我國作家老舍先生的《茶館》……
諸如此類的情景,在國內很難遇見。
閱讀,已經遠離了我們的生活;所以,才涌現出了形形色色的閱讀推廣人,不遺余力地向家長、向學校、向社會推廣閱讀。所以,我才策劃了地鐵閱讀活動,旨在感召更多人自覺加入到閱讀隊伍中來,讓閱讀回歸生活,化為日常。
有位參與了地鐵閱讀活動的家長告訴我,兒子事后要參加一個冬令營,在整理行李時,特意準備了好幾本書,他說:“我要在空閑堅持讀書,這樣可能會影響宿舍伙伴,讓他們不再玩游戲,而是一起看書。”這位媽媽很欣慰地說,地鐵閱讀的影響已經產生,孩子不僅自己在改變,也能夠影響和改變他人,就像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對此,她深信不疑。
應眾多家長和孩子的要求,春節過后,我們繼續舉行了兩場地鐵閱讀活動,報名者眾。在兩場地鐵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開始主動出擊,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書籍,贈送給地鐵里正在埋頭看手機的成年人。
一開始,孩子們大多羞澀,在家長的鼓勵下,在一些勇敢的孩子的帶動下,他們躍躍欲試。但總有不順利的時候,孩子的熱情會遭遇拒絕或者質疑盤問。當孩子鼓足勇氣去送書,耐著性子向人解釋這次活動,最終說服他人成功送書之后,孩子由此獲得的成就感爆棚。
一如我們在地鐵站里朗讀的詩歌所表達的:“兒童是世界上一點一點的光。世界上一點一點的光,是天上流動的星星,他們有一天,還將變成宇宙。”我們選擇由孩子去影響并改變成人,那是因為孩子是光亮,是希望,這一點點的光匯聚一起,可以照亮更多地方。
2016年有個地鐵丟書活動風靡一時,這是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發起的,她把100本書藏在倫敦地鐵的各個角落里,不僅引發了倫敦的“丟書”和“地鐵尋書”熱潮,還讓這個活動走出了英國,在多個國家傳播。但是在國內,效果并不明顯。對于出現在地鐵座位上的書,有人視而不見,有人撿起來看一眼,有人拿出手機掃描活動的二維碼,也有人會翻開讀上幾頁。一位受訪者說,他并不認為這種方法對推動閱讀會有很大的幫助,“我撿到過一本隨筆集,當時是交通高峰時段,很快車廂里就擠得無法看書了。之后再看到書,我就沒撿了,因為是不感興趣的書。到處丟書這種做法,針對性有點差,遇到你剛好喜歡的幾率太低。”
相較于地鐵丟書活動中,座位上的書少有人問津的尷尬,我們通過孩子向社會輻射閱讀正能量的做法,針對性更強,效果更直觀。贈書者和受書者,都在活動里收獲了喜悅。
而陪同參與活動的家長們又是怎么看的呢?
有人說:“娃娃們不僅在地鐵上閱讀,還一起把書送給乘車人,做閱讀的傳播者。看到孩子們寫在禮物書扉頁的話語,很感動。‘讀書是快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大家趕快來讀書吧!’‘希望每個人都放下手機,開始閱讀!’”
有人說:“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放下手機,捧起淡淡墨香紙質書,由于不用每隔幾分鐘刷一次屏,自然地融入到書本的小世界里,避開世俗紛爭,拋開凡塵喧囂,獨享一份精神的愉悅。回程地鐵里,看見女兒連續給兩位看手機的阿姨贈書被拒絕后的沮喪失落,也看見了她再次贈書成功后的喜悅滿足。真好!”
在第三場活動結束以后,有人留言:“孩子用實際行動去感染更多人放下手機,走進書本,并將善意與愛心傳遞下去。本次活動,很多爸爸積極參與,陪伴孩子體驗閱讀,見證孩子的成長,尤為難得。”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當初選擇的結果,就像林中路,你選擇走哪一條,就會遇見哪一樣人生。同是低頭族,捧書而讀和玩著手機,兩種樣式,兩樣人生,不同的選擇,會讓你成為不同的人。
外地朋友看到地鐵閱讀活動以后,也想做這樣的行動感召。江西萍鄉的一位朋友行動力最強,迅速組織了萍師附小的孩子們在廣場上開展“快閃誦讀”活動,一路收獲了無數羨慕的目光,也贏得無數贊嘆。組織者感慨地說:“榜樣的力量,勝過千言萬語、千叮萬囑,用行動去影響我們的孩子,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既簡單,又不可或缺。”
“兒童是世界上一點一點的光。世界上一點一點的光,各在不同的地方,可有一天他們會碰在一起,就像含笑的鮮花開放。”我相信,用童年的力量,點燃閱讀之光,可以溫暖現在,照亮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