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落凱妮 王柯程
(1.內蒙古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2.西北設計院,陜西 西安 710065)
鋼管混凝土柱作為組合結構中重要的支柱,在建筑結構發展和研究過程中,已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試驗研究[1-5]。但目前對大長細比條件下鋼管混凝土柱軸壓性能的研究比較少,且變化長細比的參數之間跨度大,在過渡階段的研究有所空白,所得結果并未區分出鋼管混凝土軸壓中長柱和長柱的界限。因此,有必要對圓鋼管混凝土中長柱的靜力性能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得出長細比、含鋼率對中長柱軸壓力學性能的影響。
試件參數表見表1。

表1 試件參數表
實驗前進行了材性試驗,測得鋼管的彈性模量為204 000 MPa,屈服強度403 MPa,極限強度518 MPa,混凝土的彈性模量為30 000 MPa,立方體抗壓強度31 N/mm2。
各試件的破壞過程基本相似:在達到各自預計極限荷載的50%之前,試件處于彈性階段,試件中截面橫縱向應變和軸向變形隨著荷載的增長呈線性增長,試件中截面各方向的縱向應變基本相等,表現為全截面受壓,試件跨中撓度幾乎為零并沒有增長的趨勢,表明試件處于軸心受壓狀態;此后,試件中部截面應變隨荷載增長的速度逐漸加快,但試件外觀仍無明顯變化;當荷載達到極限荷載的75%之后,試件中截面縱向應變隨荷載的增長速度產生差異:受壓面縱向應變的增速明顯加快,受拉面縱向應變的增速逐漸降低,其他各面縱向應變的增長速度介于受壓面、受拉面兩個面之間,同時,試件的軸向位移隨荷載的增長速度也明顯加快;當荷載達到極限荷載的90%之后,試件中部截面受拉面的縱向應變開始減小,跨中撓度變化漸趨明顯,直至試件在達到極限荷載時發生整體失穩;隨后荷載進入下降段,試件中截面的部分縱向應變由受壓變為受拉,同時試件的撓度發展加快;當荷載下降到極限荷載的90%之后,試件受壓面中部產生局部屈曲并迅速發展;最終以試件的跨中撓度過大標志試件完全破壞(見圖1)。

如圖2所示為荷載—跨中撓度關系曲線。荷載—跨中撓度關系曲線反映了試件失穩破壞的過程。由曲線可以看出,試件荷載約達到極限荷載的90%后,跨中撓度趨于明顯。
由圖2可知,施加荷載在極限荷載的90%以內時,撓度發展很小,曲線和橫軸幾乎成垂直關系,此階段撓度約為極限荷載的20%。超過該范圍后撓度發展明顯增加,二階效應產生,當撓度達到某一臨界時,二階彎矩的增長速度開始大于截面抵抗矩速度的增長,荷載下降,跨中撓度迅速發展,最后柱構件發生失穩破壞。

研究試件的荷載—縱向應變曲線,可以更有代表性地研究出試件的受力性能。鋼管混凝土柱中部的荷載—縱向應變關系曲線反映了試件中截面附近局部的變形情況。

由圖3可看出,所有試件兩側端點的縱向應變在加載初期都較為接近,表示試件加載初期對中情況良好。在荷載達到極限荷載的75%~80%以前,荷載與縱向應變基本呈線性關系,表現為彈性,此后曲線出現拐點。加載至接近極限荷載時,端點1處的縱向壓應變持續增大,端點2處的壓應變逐漸減小直至轉為拉應變。表明試件已發生彎曲。
由圖4可知,隨著壁厚增大,即含鋼率增加,極限承載力呈明顯的升高趨勢。在構件軸心受壓時,隨含鋼率的增大,構件的極限承載力提高,延性有所上升,鋼管壁厚的增大其對核心混凝土的約束能力,從而增強了構件的極限承載力和延性。
由圖5可知,隨著長細比增大,試件的線剛度減小,極限承載力逐漸減小,延性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在本次試驗參數中,對于較長試件,長細比這一因素影響不大,下降幅度較小。

1)所有試件的破壞形態相似,均為整體彈塑性失穩。加載初期由于不可避免的初始缺陷及試驗誤差,在軸壓試件失穩之前柱中已有發展一定的撓度但極小,撓度是逐漸發展的,隨著撓度的發展,二階效應產生,當跨中撓度達到某一臨界值時,二階彎矩增長速度開始大于截面抵抗矩增長的速度,荷載下降,跨中撓度迅速發展,隨后柱子發生失穩破壞。
2)在68~80范圍內,長細比對鋼管混凝土柱的極限承載力有影響但是不明顯,極限承載力隨長細比增大而呈減小趨勢。在達76~80及以后時,鋼管與核心混凝土的相互作用消失。
3)含鋼率和長細比對鋼管混凝土軸壓構件力學性能有一定影響,表現在含鋼率越高,極限承載力越高;長細比越大,極限承載力越低。
參考文獻:
[1] 丁發興,余志武.鋼管混凝土短柱力學性能研究—理論分析[J].工程力學,2005,1(22):175-181.
[2] 姜紹飛,廖 云,張昕宇,等.大長細比鋼管混凝土軸壓柱的力學性能[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2,18(1):1-4.
[3] 王力尚,錢稼茹.鋼管高強混凝土柱軸向受壓承載力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2003(7):46-49.
[4] 林永安,謝曉峰.鋼管混凝土核心短柱軸心受壓承載力的研究[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3(1):21-23.
[5] 顧維平,蔡少懷,馮文林.鋼管高強混凝土長柱性能和承載能力研究[J].建筑科學,1991(3):3-8.
[6] 蔡紹懷.現代鋼管混凝土結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 韓林海.鋼管混凝土結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