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高考、中考是“玩命的中學”的最后沖刺,每年都會令一批考生和家長們神經緊繃。與此同時,在“快樂的大學”中的大學生們正籌劃暑期活動,優哉游哉。
6月21日,在教育部成都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高等教育出現的問題,稱中同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應該扭轉。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大學本科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陳部長這番話很能引發各方共鳴。這一教育弊端早就廣泛被詬病,只是積重難返,大家無力改變罷了。
君不見,很多學生在進了大學之后,學業只求過關即可,通識課不愿上,專業課坐在教室刷手機;翹課成習慣,活動不參加,整日宅在宿舍,能點外賣就絕不去食堂;寫論文不到最后一晚不動筆,東拼西湊應付了事。
君不見,很多中學生真的很辛苦,一個補習班接下一個補習班,一場統考接另一場統考。
“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之所以引起廣泛共鳴,是因為它關系到我國人才競爭力這個根本問題——各單位招聘官應當深有體會,現在的畢業生大多什么也不會,需要重新培養培訓。有企業家總結稱,用畢業生一年不到他(她)就跳槽的企業就白培訓了,能用到二年企業才算“平本”,能夠用他三年企業才是賺的。
“快樂的大學”怎么改變?首先,必須指出,大學期間是否努力關鍵在大學生自己。在網上許多同學不認同“快樂的大學”的說法,稱好的大學的學習生活永遠是緊張的、有計劃的。其實很多人的大學并不輕松:學習、社團、科研、競賽,有非常忙碌的生活。但不排除一些大學尤其是二三本學校,許多學生要等到大四畢業發現自己四年以來一無所獲,這對學生自己還有家長來說都是件悲哀的事,對整個社會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對新一代大學生要繼續宣講奮斗精神,但這顯然還不夠。因為學生在大學期間沒有方向感,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與學校和教授們的指導有關,也與學校的考核辦法有關。
正如陳部長所稱,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其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戰略地位的教育、是綱舉目張的教育。他對高等院校做出要求: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視本科教育的校長不是合格的校長,不參與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
國內一些大學教授整天忙于搞科研、跑項目,將所帶的研究生、博士學當成廉價智力勞動力使用,對本科教育無暇問津或不愿染指。這也是問題的另一個方面。反觀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大學是一流的教授在教學,二流的教授搞科研,三流的教授才去搞公司。
此外,扭轉“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應該從畢業考核上下手,必須將我國大學“寬進寬出”改變為“寬進嚴出”,讓學生好考而畢業難,終結“快樂的大學”關鍵在畢業把關。
最后,就是大學期間的人格培養,讓學生在大學期間志存高遠、學有所獲、能適應未來挑戰,才是大學教育的應有之義。
調查
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打碗碗花》,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有網友找出此前上海市教委的答復:“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匯,而“外婆、外公”屬于方言。
①你的家鄉管媽媽的媽媽叫什么?
②你如何看待這種修改?
6月22日中國移動公告稱,自2018年7月1日起取消流量“漫游”費,隨后中國聯通也宣布取消這一費用。
①取消漫游費去節約你的話費嗎?
②你認為電信運營巨頭們接下來最需要改進的項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