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杰
在很多人看來,上世紀80年代的日美貿易失衡和爭端,與當前的中美貿易問題極為相似,所以重溫這段歷史,對看清美國發(fā)動貿易戰(zhàn)的真正目的和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手段,將產生重要的啟示。船橋洋一著、于杰譯的《管理美元:廣場協議和人民幣的天命》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和法國(簡稱G5)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廣場協議”簽訂后,上述五國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xù)大幅度貶值。
《管理美元》一書通過對歷史細節(jié)的大量描述,糾正了幾個最普遍的誤區(qū)。
第一,廣場協議是在美國的壓力下簽訂的,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強制行動。但事實上,廣場協議是美目兩國的合作行動,日本甚至相當積極主動地在推動。
第二,廣場協議直接導致了日本泡沫破裂,經歷“失去的十年”。事實上,日本的泡沫在廣場協議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而廣場協議之后,不僅沒有刺穿泡沫,反而由于不當的政府干預吹大了泡沫。為了對沖日元升值和出口放緩,日本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股市和地價瘋狂上漲。即便日本在1987-1989年溫和加息,也未能遏制住資產價格泡沫,房價同比進一步增至12%,最終不得不在90年代初快速加息。地產泡沫刺破,經濟遭受了沉重打擊。
真正對日本經濟造成長期難以修復損害的,還是當時日本國內政策的失誤。因此,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創(chuàng)始人弗雷德·伯格斯滕在為《管理美元》撰寫的推薦序中說:“日本的危機主要是由于未能切實有效地規(guī)范銀行體系造成的。”
了解這段歷史的真相,有助于看清中美貿易戰(zhàn)中的一些根本問題。
首先,貿易爭端不會在短期內解決,一旦爆發(fā),將會長期持續(xù)。上世紀60-80年代,美國先后針對從日本進口的紡織品、彩電、鋼鐵、汽車、半導體等商品發(fā)起貿易調查或提出爭議,限制其出口數量。到80年代中期,在達成了一系列貿易協定之后,美國發(fā)現逆差規(guī)模并未明顯縮減,于是開始在匯率方面尋求解決辦法,進入了解決逆差的第二階段。可見,貿易戰(zhàn)是持續(xù)且全面的,采取了由點到面、由經貿到匯率的各種手段。
這意味著,貿易戰(zhàn)很可能最終會帶來包括匯率壓力在內的一系列問題。
從美日之間持續(xù)幾十年的貿易摩擦中還可以看出一個趨勢,簡單的貿易雙邊談判安排,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問題。
伯格斯滕在序言中提到,特朗普將貿易逆差視同為“不公平的貿易政策”,但計劃通過與這些國家雙邊談判以減少逆差的努力注定要失敗。因為,貿易逆差是一國內部宏觀經濟失衡的結果,尤其取決于國內生產與國內需求之間的關系以及國內儲蓄與國內投資的關系。他斷言:“貿易協議和更廣泛的貿易政策,很少甚至根本改變不了這些關系。”
中美貿易失衡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中美經濟結構、全球價值鏈分工,以及新興大國和傳統(tǒng)大國之間的博弈,而貿易戰(zhàn)解決不了這些根本問題。
未來是否可能會產生新的廣場協議?匯率協調是否有可能和有必要?如何應對?中國必須對這些問題有所準備。
而從國內來看,中國真正需要從日本當年泡沫破裂中吸取的教訓是,警惕在外需面臨下行壓力的同時,經濟沒有新的支撐,又不得不回到貨幣放水、舉債刺激的老路,這才是導致經濟失速的最大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