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中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涵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資源,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周禮文化與解放思想、追趕超越一脈相承,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們要找準周禮文化和解放思想的結合點,繼承周禮優秀文化基因,賦予時代內涵,凝聚團結發展合力,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這也是傳承周禮文化的根本內涵和根本出路。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雖然是一個古老的邦國,但因為有變革維新的精神,因而得以不斷發展前進。回顧中國歷史上五次思想解放運動,我們不難發現,思想解放和思想禁錮往往是如影隨形,相互博弈,此消彼長。而周禮文化的建立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開始,它的產生就是周人針對當時的社會歷史任務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追求發展、揚棄變易的產物。周禮文化中蘊含著如下幾個方面的解放思想理念:
第一,周禮文化蘊含的與時俱進思想。商朝晚期,紂王荒淫殘暴,社會矛盾尖銳,百姓怨氣日盛,統治階級內部派系分立,斗爭激烈,諸侯漸有離心,國力日漸衰落。周人滅商后,統治階級針對商晚期所出現的種種社會亂象,思考如何建立符合其意志的“理想國”,使整個社會有序起來。在這種問題意識的指導下,周人以血緣宗法制與禮樂制度相結合的倫理道德觀念形成了,它也是周文化的核心特質。血緣宗法制化解了統治階級內部為權力爭奪的無序化;禮樂制度使人們的社會行為都有章可循。雖說血緣宗法制與禮樂制度從本質上都是維系奴隸制等級觀念的規范,也是奴隸主階級借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但從治理理念的角度看,它也是準確把握了當時的時代特征,站在了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在大膽探索中繼承發展,最終實現了觀念、行動和時代一起進步。
第二,周禮文化蘊含的開拓創新精神。《禮記》中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從動態角度強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不斷革新,不斷以一種革新的姿態,適應并推動社會發展,而不能因循守舊,阻擋歷史前進的步伐。公元前11世紀前期,商王朝走向沒落,朝綱衰敗,開始對周人的封地邰地肆意掠奪,以致邰地動蕩不安,周人孫輩們處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如果堅守這塊整整養育了四代族人的可愛土地又無力對抗商王朝的蠻橫掠奪;走,路又在何方?族人陷入了痛苦的求索之中。新一代族人首領公劉在征得族人中見多識廣,智慮周全之士的意見之后,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由邰遷豳(今彬縣、旬邑一帶)。來此地后與當地人友好相處、相融,并帶來了農耕新技術以及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使豳地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人民過著平安康樂的日子。 然而,族人遷豳傳了九世,歷經三百多年后,豳地受到了北方獫狁族的野蠻侵略。不斷遭受被掠奪的族人激憤難遏,要求抗擊。族人的首領古公亶父認為族人勢力弱小,一旦與獫狁硬拼,族人必然要付出慘重的生命代價,出于為族人擔責,古公亶父決意由豳遷岐。古公亶父自率族人在岐山腳下定居后,繼承了先祖后稷公劉之業,廣施仁政;大力發展農耕生產,穩固基礎;修筑城郭,防御外來侵略;興建筑業,使民住有所居;設管理機構,治國理政,經過幾十年的創業奮斗,使西岐大地呈現出了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周邊國家紛紛歸順。 周人探求追索,另辟蹊徑,開拓創新、憂勞興國的創業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
第三,周禮文化蘊含的持續發展觀念。周禮文化中位于“三禮”之首的《周禮》以“六官制”詳細反映了上古時期的政治體系,而其中的“地官”職責之一就是“辯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意思是說,地官要按照不同地勢、不同土質的土地適宜于不同民眾、鳥獸、草木的法則,辨別十二種類別土地的各種物產名號,用它來占視人們的居處,知道它們對人有什么益處和害處,從而使人們趨利避害,使民眾繁盛,鳥獸繁衍,草木繁茂,發展各種依靠土地進行生產的事業。由此可見,周人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應該認識和發現自然界的奧秘,在無法改變自然的情況下不斷順應自然規律,辨識不同自然事物之間的差別,因地制宜,順勢而為,才能使生產不斷發展,生活更加幸福。這一認識與我們現代的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基本一致。周人雖然無法以系統的理論來說明這些問題本質原因,但他們或憑經驗,或憑猜測得出了這些樸素的、具有一定科學性的持續發展觀念并將其運用到生產和生活實踐當中,不能不令人欽佩。
第四,周禮文化蘊含的進步革新理念。《列寧選集》有段話:在奴隸社會里,被統治的“奴隸按法律規定卻是一種物品,對他不僅可以隨便使用暴力,就是把他殺死,也不算犯罪”。《斯大林選集》也論述說,廣大從事生產勞動的奴隸,其人身像牛馬一樣,是奴隸主“占有”的財產,奴隸主“可以把他們當作牲畜來買賣屠殺”,他們是“毫無權利的人”。馬克思列寧主義所講的這些奴隸社會主要特征,在周禮中已經根本見不到了。相反的,周禮主張對廣大勞動人民實行這樣的原則:以道德教化為主,不能濫施刑戮,承認其有一定的權利,反對任意虐殺的殉葬制度;關心其生產和生活,在經濟政策上應該“豐民之財”、“斂從其薄”,實行養民富民策略。而且在《禮記》和《周禮》等文獻中,都記載有西周初年,把“田莊一個一個分成了小塊土地”,授予農民耕種,于是,農民有了小塊土地,有了自己的私有經濟。從當時的“歷史范圍”而言,周禮的這些規定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和革新。
第五,周禮文化蘊含的生態環保觀念。文王演《周易》的思想光華,體現在對自然規律、社會理想、人生哲理多方面的認識上,周人以乾為卦首,表現了周人對“天”的精神崇拜,改變了遠古時代的拜物教信仰,使得周人的精神信仰超越了狹隘的物神范圍的限制,帶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天”的精神信仰,使周人具有了統一的救世主義文化意識,并賦予周人以強烈的使命感。《周易》中八卦圖創立的二進制比十三世紀德國數學泰斗萊布尼茲的二進制提前將近三千年。周人以樂舞藝術化手段喚起人心向善,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移風易俗,促進生理上的協調、科學上的適度、心理上的和悅,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堪稱是天人合一境界的深度體現,是我們今天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自然生態的重要思想源頭。
寶雞是周禮文化的發祥地,周禮文化歷史地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和基石,無論是在空間的廣闊度上,還是在實踐的綿延度上,它都深層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作者簡介:宋婉琴,現任中共寶雞市委黨校校委委員、行政法學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歷史學副教授,寶雞市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陜西省社科院寶雞分院特約研究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