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戲說、調侃、虛化歷史多元化之風盛行的今天,小說有著扎根土壤、以藝術形式映射現實的特點,仍是一種最直觀、受眾最廣的文學形式。一個有精度、有溫度、有深度的作家書寫具有時代典型的長篇小說,尤其所書寫的典故要尋訪紅色足跡,穿越時空與歷史交流,這對作者的考驗便越是深刻。掩卷長篇小說《送懶婆》,才發現作者李君的靈魂之深與文本之美,是現實主義題材小說兩個繞不開的向度。
書寫典型題材,貴在表達靈魂之深。好的小說,不在于寫什么,而在于怎么寫,關鍵在于從什么角度切入。魯迅先生是一個極高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者,他主張藝術形象應該做到形神俱似,他自己的創作便是著重挖掘人物靈魂的深。李君老師《送懶婆》最大的成功,就是在于切入角度的“大音希聲”(《老子》),蘊藏著豐富的信息含量和藝術張力)小說以1936年秋,紅二方面軍長征至陜甘交界為背景,為打開北上通道,時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紅三十一軍軍長的蕭克將軍,率教導師攻打鳳州古城,經過三晝夜激戰,敗走鳳城;30年后,鳳州由縣城變成一個村莊,村民們請來一個學生,希望幫助他們推翻村長,但學生卻牽涉一起兇殺案中,踏上逃亡之路……對于故事情節來說,這樣的敘述未免平淡。對此,作者是十分清醒的。他把兩條線索引向了更為隱秘的空間,著重寫又過了30年后,傾頹的鳳州城墻下,見到一座荒冢而引來大家的猜測,這到底埋的是當年圍剿時的紅軍,還是那個被槍斃的學生,這讓原來那個看似并不重要的線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耕耘人文歷史,難在尋求源泉支撐。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上,抗日戰爭就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當下,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只要是涉及抗爭題材的故事,就有大部分杜撰的愛恨情仇。我常常想,到底該怎樣觸摸歷史的體溫,追溯紅色文化的書寫,才能讓后人獲得感恩心態和無堅不摧的激情與奮力前行的力量。在《送懶婆》里,作者李君并沒有糾纏老套路,而是以民俗為骨,類似卡夫卡的《城堡》為魂,透過一個村落甚至是一條街道上發生的一樁有著兩樣暗槍的兇殺案,一點點、一幕幕縱深延展,卻又不露鑿痕,把社會變革中生命存在的意義和方式做了天衣無縫的“雜糅”,尤其是蘭秀鯢不能告狀,但腦子里總在構思著對馬壽報復的心理變化中,看似披著民俗的外衣來寫真實人性的復雜性和多面性,從那種夸張變形的人生悲歡和情感沖突里走出來,折射出寬闊的社會面貌中真實的生活本質,突出命案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也改變了他們之間的關系。使得小說具有力敵千鈞的效果,具有相當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其廣度和深度更是撩撥震顫著讀者的心弦,令人回味難忘。
塑造典型人物,重在呈現文本之美。長久以來,長篇小說的敘事語言之粗糙、不講究,缺乏韻味,一直為業內人士所詬病。所以,一個高明的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時候,就是以畫龍點睛的手段,寥寥幾筆,既寫出人物靈魂的“深”來,也寫出人物的面目和身形,并且給人意義非常強烈印象的藝術特色,令人震撼不已。《送懶婆》在敘事層面獨具特色,小說并非流水賬式記述,而是采用倒敘手法,以“車馬店,馬壽罪行錄”為開篇,點破題旨,以“鳳州”為終篇,升華主題。結構上大開大合,首尾呼應,既注重歷史的真實,也注重文學呈現。“一顆顆黑亮的眸子,鼓突突地盯著我”、“雪也凍住了,一攥變成粉,呲在臉上,簌簌地落下一片片彩色的坨子”、“看到瓦西里和妻子糾纏,街痞一伙如同啃雞腿水兵一樣鼓噪了一回”……許多細節行文富于節奏的變化,更讓人感受到這部小說里,氤氳著一層生活的煙火氣,于方寸之間的心靈斷裂與溫暖,充盈著生命的熱力與溫度,使作品映射現實的畫面感不夸飾、不隔膜。
傳承民族精華,意在心系家國情懷。時下,在借助網絡的自由和便捷,一些脫離真實生活、忽視邏輯和情理的寫作,正在消費文化的包裝下大行其道,腳踏實地寫出有質地有生命的好小說,就顯得難能可貴。作者李君充分考慮到全媒體時代接受對象的審美趣味,注重強化作品的故事性和抒情性。從第二章到第八章,既有對主人公一生中主要歷史事件的清晰鋪排,又不乏真實細節的精心體現。書中還運用了環境渲染、心理描寫、側面描寫等小說的敘事手法,描寫了鳳縣、雙石鋪、甘肅、兩當河口、太白山等民風民俗及命案涉及的家國情懷,對歷史文化底蘊無限深厚的民間傳奇命案,講得充滿張力和意趣盎然,充分展現了作家的敘述能力和審美能力,讓人讀著有故事情節,有美感,有情懷,觸及人物的心靈與精神,折射出作者的反思意識和憂患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送懶婆》和作者李君那笑瞇瞇、和藹可親、藝德雙馨的性格不可分割。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著,必浚其泉源。”好的小說就是一根針,可以時不時地刺痛生活,刺痛人們麻木的心。李君老師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執著堅毅拿起這根針,立足于腳下文學思想的現實土壤,以一種別人看不到的細節,甚至是他過去看不到的那種細節,擷取轟動當時社會生活和歷史背景及鮮活人性“縫制”起來,真實生動,合情合理,讓《送懶婆》一個非常平常,甚至對許多人陌生而遙遠的故事,能在讀者的心中激起最深層次的情感共鳴,這既顯示了作者的思辨能力,也展現了作者的文學氣度。
作者簡介:菊蓉,筆名:淡菊如蓉,女,漢族,中共黨員。陜西省青年協會會員,寶雞市作家協會會員,寶雞市散文家協會會員。多年來,作品多次在《中國有色金屬》、《中國軍網》、《解放軍報》、《華夏散文》、《陜西日報》、《秦嶺文學》、《寶雞日報》、《西府散文選》等省、市、縣媒體發表,作品《讓信仰之光紅霞滿天》榮獲《人民文學》2016年度習作短評佳作獎。本人也多次獲“陜西省新聞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