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丹韻 方佳琦

青山說:看《最強大腦》的選手解題時,網友的彈幕總是感嘆:“題目像天書”“智商受到暴擊” ……然而并不是所有天才都會百分之百成才。
聰明的人究竟什么樣?科普綜藝《最強大腦》第五季找來100個學霸,通過各種項目的比拼,把何為聰明展現在大眾面前……那么,普通人究竟離“天才”有多遠?
當100名學霸按照排名站上舞臺,大部分觀眾是蒙的。這100人究竟是怎么選拔出來的?憑什么他們就是聰明人?仔細觀察,其中不乏高考狀元、清華北大學霸。但也有普通高校學生,甚至未成年的初中生。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劉嘉是節目幕后的科學團隊負責人。他參與了節目全部的項目科學評估,也為甄別這100名“天才”制定了一套測試題。選拔之初,劉嘉把測試題分為幾類,如矩陣推理、類比推理、空間能力、創造力等。這100名學霸就是靠這套題目選拔出來的。
然而,再科學嚴謹的量化測試,也未必能代表一切。當100個“天才”集體比拼數字華容道、層疊消融等項目時,有人因過于緊張,手指顫抖,按錯提交按鈕;有人方寸大亂,發揮失常。于是,大家不得不產生這樣一個困惑:什么是天才?能力排名強弱的意義在哪里呢?
關于什么是天才,觀念一直在演變。總結而言,有兩個有趣的發現:第一,智商高的人,平均而言成就確實更高。第二,聰明人未必擁有更好的未來。
“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來自智力作用。”劉嘉說,“還有80%來自非智力方面,比如創造力、領導力、抗壓能力、情緒穩定性、有成就動機等。”然而,在統一的應試教育體系下,我們先天更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很少人有準確的自我認知。
腦王楊易不僅在節目中一路贏到底,每當隊友失誤,楊易就是力挽狂瀾的那根“定海神針”。網友評價他的表現為“智商和情商雙高”。但楊易坦言:“我從小就有點自卑。”他說自己文理成績均不突出,義務教育階段全靠努力。至于被稱贊“情緒穩定、情商極高”,楊易回答:“我就當比賽是一個游戲,沒太在乎輸贏。”不過,這個道理選手都懂,可知易行難。楊易這樣想,就真能這樣做。這就是出色的情緒控制能力。
楊易對自己的判斷,還有一個偏差。最初,他認為自己的思維強項是空間能力,然而節目組的人對他說:“你空間能力一般,著重做推理項目比較好。”楊易起初不信,可隨著項目一個個比下來,他切身感受到“空間能力”高手們遠遠比他強,推理能力才是他的優勢。
幾乎每一位選手都表示,參加節目后,變得更自信了。劉嘉用試題選拔出的“天才”表現有目共睹,但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心理預期往往形成反差。14歲的楊英豪被譽為“黑馬”,本以為這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天才兒童”,但楊英豪說自己并沒有這種自覺和認知。
楊英豪班上學霸云集,他的成績維持在年級前50名。他是《最強大腦》的鐵粉,主動報名參加了海選,在他看來,班上的學霸們只是沒去參加考試罷了,不然可能成績比他更好,“我覺得自己不算厲害”。在南京面試時,楊英豪第一次看迷宮花了一個半小時,十分不適應拆分成上下兩層的迷宮,但是第二次看迷宮題時,15分鐘就得出了答案。這也佐證了劉嘉對天才的判斷:他們學東西就是比別人快,悟性高。
參加節目給予他的不僅僅是自信心,更大的收獲在于,和一群不同經歷、閱歷、年齡的人在一起,開拓了眼界和思維,視野開闊后,他覺得自己“性格放開了點、膽子變大了點”。他甚至自己總結說:“每個人擅長的地方不一樣,我感覺自己在計算機上有一點點天賦。”如今,和父母商量后,他主動退出了奧數班,因為“不是真心喜歡奧數”,現在每周都去上計算機課,越上越喜歡,成為程序員、創立一家微軟那樣的公司是他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