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 華

閱讀分享:成功從來沒有時間表。君不見,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張彌曼——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奶奶,日前竟摘取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的桂冠,成功之神再一次眷顧了她。可見,成功不是年齡問題,問題是在成功之前,你在做什么,因為成功只青睞于有準備的頭腦。“誰和我一樣用功,誰就和我一樣成功。”聰明如音樂神童莫扎特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俗子呢?(特約教師: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龐王中學 孫中平)
日前,“世界杰出女科學家”頒獎典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于巴黎的總部舉行。現年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古生物學家張彌曼與其他四位女科學家共同獲此殊榮。頒獎典禮上,這位82歲的老科學家,完全是可親的鄰家老奶奶。5分鐘簡短詼諧的演講中分別出現了法語、英語、俄語、中文等5國語言,全程沒有讀稿子,節奏平穩,發音清晰,簡短的發言贏得數次掌聲。
“我的古脊椎動物研究生涯始于60年前。”獲頒“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中國科學家張彌曼在巴黎參加頒獎典禮時風趣地說,自己最初選擇專業并非出于興趣,而是響應國家號召,但做起研究后“發現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結婚后戀愛”。
面對榮譽,張彌曼十分謙遜。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她笑稱:“我成為科學家是歷史的偶然,榮獲這一獎項也是歷史的偶然,我只是比較早做了中國肉鰭魚類化石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而已。”
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張彌曼經常獨自背著30多公斤重的行囊在荒野間跋涉,尋找化石。對待科研,張彌曼極為嚴謹。她對總鰭魚類楊氏魚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后,對總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判斷提出了質疑,在國際上引起了對四足動物起源和肉鰭魚類演化方面的討論和反思。
1960年,張彌曼從莫斯科大學地質系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作。20世紀80年代,她又前往瑞典進修。到現在,年逾八旬的張彌曼還能講流利的英語、俄語。
重視國際合作
海外求學經歷使張彌曼視野開闊,重視國際合作。“古生物無國界,這個領域的國際合作和交流非常多,也需要看各種文字的文章,甚至一些比較古老,比如19世紀的文章。”對于沒有譯本的外語文獻,“只能苦苦地拿著字典硬查”。
談及古生物學研究價值,張彌曼認為,這一領域雖然并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其應用價值不可小覷。“古生物學家,特別是研究無脊椎動物的科學家能給國家礦產、石油開發提供基礎的地質資料。”
除應用價值外,古生物學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就是科普。張彌曼說:“我曾去過(古生物)展覽現場,小朋友會提關于恐龍的各種有意思的問題,科普可以啟發他們的邏輯思維,非常重要。”
如今雖已是耄耋之年,并且早已將學術“含金量”頗高的泥盆紀研究傳給了學生,但張彌曼仍未停下科研的腳步。她打算繼續楊氏魚研究,目前還同時進行著青藏高原邊緣的鯉科魚類咽喉齒研究。正如主辦方在獲獎者介紹中所言:“張彌曼仍在繼續她的研究,永遠堅定地探索著人類的起源,勘測那些在地球和時間中旅行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