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國平 圖空西瓜

閱讀分享:我們羨慕王勃筆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誼,真正的朋友是無關距離的,是無關職業的;真正的友誼是心靈的連接,如海深,如山重。周國平先生的這篇文章可謂是一篇“交友指南”,蘊含人生哲理,他告訴我們,朋友間需要尊重,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精神上的溝通,朋友貴精不貴多。真正的友誼如積年的老酒,歷久彌香,這才是交往的真諦。(特約教師:山東省臨清市第一中學 張學臣)
在任何兩人的交往中,必有一個適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離,越過這個距離,就會引起相斥和反感。這一點既適用于愛情,也適用于友誼。
也許,兩個人之間的外在距離稍稍大于他們的內在距離,能使他們之間情感上的吸引力達到最佳效果。形式應當稍稍落后于內容。
對于人際關系,我逐漸總結出了一個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還認為,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
使一種交往具有價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價值。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價值,配得上做一個高質量的朋友,這是一個人能夠為友誼所做出的首要貢獻。
與人相處,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輕松,在輕松中又感到真實的教益,我敢斷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類,哪怕你們從事著截然不同的職業。
哲學家、詩人、音樂家、畫家都有自己的行話。有時候,不同的行話說著同一個意思。有時候,同一種行話說著不同的意思。
某哲人說:朋友如同衣服,會穿舊的,需要時時更新。我的看法正相反:朋友恰好是那少數幾件舍不得換掉的舊衣服。新衣服當然不妨穿一穿,但是,能不能成為朋友,不到穿舊之時是不知道的。總在頻繁更換朋友的人,其實沒有真朋友。
友誼是寬容的。正因如此,朋友一旦反目,就往往不可挽回,說明他們的分歧必定十分嚴重,已經到了不能寬容的地步。
只有在好朋友之間才可能發生絕交這種事,過去交往越深,現在裂痕就越難以修復,而維持一種泛泛之交又顯得太不自然。至于本來只是泛泛之交的人,交與不交本屬兩可,也就談不上絕交了。
外傾性格的人容易交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總是很少的。內傾者孤獨,一旦獲得朋友,往往是真的。
看到書店出售交際術成功術之類的暢銷書,我總感到滑稽。一個人對某個人有好感,和他或她交了朋友,或者對某件事感興趣,想方設法地把它做成功,這本來都是自然而然的。不熟記要點就交不了朋友,不乞靈秘訣就做不成事業,可見多么缺乏真情感真興趣了。
但是,沒有真情感,怎么會有真朋友呢?沒有真興趣,怎么會有真事業呢?既然如此,又何必孜孜于交際和成功?這樣做當然有明顯的功利動機,但那還是比較表面的,更深的原因是精神上的空虛,于是急于找捷徑躲到人群和事務中去。我不知道其效果如何,只知道如果這樣的交際家走近我身旁,我一定會更感寂寞,如果這樣的成功者站在我面前,我一定會更覺無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