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 萬

小王子說:腦洞大開一下,如果本山大叔叫鹿晗,或許真的會長成一名秀氣的大叔。名字這一“咒語”的作用機理其實并不神秘,它只是施加于我們肉體和精神的所有社會因素中的一種,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社會期望的形式影響著我們。好在,當我們的名字沒那么符合預期時,我們還可以改一個。
時代的風潮,不僅僅在于80后們流行叫“張偉”“李靜”,00后們最常見的名字是“子涵”“雨欣”,細心觀察,你可能會發現,每一代人的面容,也會有鮮明的時代潮流。你有沒有想過,名字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長相?
巴黎高等商學院最近―項研究試圖尋找名字和長相之間的關系,不幸的是“名字影響長相”可能是真的。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機器學習技術來“訓練”電腦。他們給電腦提供了一系列示例(很多人的面部圖像)及其相應的標簽(這些人正確的名字),并用來“調教”電腦。經過這番“調教”,再讓電腦去匹配人的外貌和姓名,結果顯示,計算機可以在多達94000張人像照片中,成功辨別出54%~64%的人名。顯然,名字和長相的對應關系有跡可循。
如果名字和長相具有一定對應關系的話,那應該是長相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向名字所蘊含的“意義”靠攏。無處不在的社會期待,更有可能是你的名字對你施加“咒語”的機制。當你向你的名字所代表的社會刻板印象靠攏時,這種長相的趨勢最終會出現在你的臉上。
這種靠攏可能直接發生,比如一個叫艾莉森的女孩會把她的頭發披散開,而一個叫安吉麗娜的女孩會把她的頭發扎起來;也可能潛移默化,比如叫伊麗莎白的女孩可能會較少微笑,這個名字的“高貴”社會暗示會讓叫這個名字的人更加嚴肅。這形成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而源頭是社會對名字的期望。在其他很多文化里,名字都承載著社會期望。
比如布羅茨基的詩句是這樣的:如果我們造了一個孩子/就叫他安德烈,叫她安娜/使我們的俄羅斯語/烙印在孩子皺褶的小臉上……在這幾句詩里,名字承載著民族期望,“安德烈”和“安娜”都是帶有俄羅斯文化意味的名字,也承載著性別期望,“安德烈”是男孩名,“安娜”是女孩名。
在不同的時代,名字所承載的吸引力也是不―樣的。比如在21世紀初的時候,“李靜嫻”被認為是一個具有高吸引力的名字,而“李金鳳”則被認為是一個吸引力低的名字。高吸引力的名字,因為包含的美好期望或較少使用,容易給人以很好的印象,而低吸引力的名字則可能由于較多人使用或文化信息較少,容易被人和俗氣等負面印象掛鉤。
一項研究顯示,在面對這兩個名字的時候,男性被測試者更傾向于和具有高吸引力的“李靜嫻”交朋友,因為他們會認為她更有個體吸引力,具有更多的積極人格特質,如無私、開放、理智、有天賦、特別等。除了名字自身的吸引力高低外,名字自帶的“性別特性”也會給人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印象分。名字性別傾向與實際性別不一致時,人們對男性用女性化名字的負面印象要大于女性用男性化名字。這歸根結底是因為在“男尊女卑”的文化背景下,男性的優秀氣質更容易被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