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紅
(皖西博物館,安徽 六安 237000)
中國革命史是指中國近代以來的革命發生、發展和勝利的歷史,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一段歷史。革命歷史博物館是研究、保存和傳播革命歷史藏品的博物館,對國家、地區、民族乃至個人的歷史,進行綜合與分類的研究和表現,通過藏品證明發生的事件、闡述歷史發展過程。革命歷史博物館在新時代的展示方式引起人們的關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何將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更好地與參觀者進行互動,提高博物館往更高端的展示方式轉化,值得人們深入研究。
隨著我國博物館產業的迅速發展,博物館文化呈現多元化,人們也有了新的追求。到博物館不只是為了參觀和獲得知識,更渴望得到獨一無二的互動體驗,得到令人愉悅的新式休閑體驗。這也為博物館的體驗式展示設計提出了需求。美國體驗經濟學家B·約瑟夫·派恩認為:“體驗事實上是當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水平時,他意識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結果是沒有哪兩個人能夠得到完全相同的體驗經歷,因為任何一種體驗其實是某個人心智狀態與那些籌劃事件之間互動作用的結果。”[1]展示的互動設計正是達到體驗式感受的手段,它是將現代展示設計和計算機技術結合的綜合性設計。在展示空間內,將各種信息載體和手段,如展品、文字、道具等,通過觸摸屏、紅外線感應器、視頻、攝像頭等多媒體感應設備,高效傳遞信息,使人與人、人與設備、人與環境之間產生互動關系,強調體驗的互動性。
例如,人們在自然博物館使用的地面互動投影,可以體驗追逐金魚的游戲。它是由投影儀在地上投下魚塘和金魚的影像,參觀的小朋友在地上踩到魚時魚就逃開了,并且有水波產生。這是通過計算機捕捉技術捕捉人的活動而設計的互動游戲,使參觀的小朋友興奮不已,消散參觀的疲勞。
而目前我們在參觀大多數革命歷史博物館時,都是一般性的陳列展示和展示媒體——圖文展板、視頻播放、靜態場景復原,視聽感覺并不強烈,已不能滿足參觀者追求身臨其境、積極參與互動體驗的展示需求。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好的互動設計會讓展示內容更容易被記住,也讓人覺得更親近。革命歷史博物館展示設計應該重視這種“以人為本”的互動設計。
在博物館展示互動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的注意力應從單一展版設計轉移到數字技術融入的設計中去,考慮參觀者能接收多少信息和積極參與的智能化設計中去。
皮爾認為成功的參觀經驗應包括以下六個因素[2]:
好奇心——觀眾對此感到驚奇,主動探索。
自信心——觀眾有強烈的競爭心。
挑戰性——觀眾感覺有些工作適合自己。
控制力——觀眾認為自己應進行自我調節。
娛樂性——觀眾有愉快的感覺。
溝通性——觀眾可以借此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設計者以這些標準作為參考,對博物館的史論、展品進行互動環節的設計。互動設計實際強調了學習過程的體驗性,“不是將信息直接呈現給人,而是人通過一系列發現行為(如轉換、組合、領悟等),發現并獲得學習內容和基本結構過程”[3]。因此,設計互動訪問的環節就具有重要性,突出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學習與教育功能,就要讓博物館達到智能學習的高水平。然而目前對于這種觀眾參與的互動設計體驗很少。例如,重慶的渣滓洞是著名的歷史事件遺跡,但是現在真正了解它的年輕人并不多。展示中有比較多的圖文展板,其中有一塊展版是說關于“雙槍老太婆”的故事。看過《紅巖》文學、影視作品的人對這個人物都會有很深刻的印象,但同時也會被另外一個稱作“雙槍老太婆”被共產黨擊斃的事件所混淆,要弄清楚就需要補課。較多的圖文展板不能讓觀眾迅速地捕捉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不能使觀眾了解眼前內容之外相關的內容,海量的信息知識不可能只通過現場的圖文展示出來,肯定需要幕后平臺的支撐,當然更需要有觀眾能自由選擇的互動設計。通過視頻播放、觸摸查詢、電子書、游戲等使觀眾更清楚地了解到他們的所見所聞,深刻理解更能深深地打動人們的心靈。
博物館展示互動設計需要先設計好互動創意方案,增加互動環節,再與互動設計技術人員溝通。這就要求設計者既要懂得本專業知識,又要懂一些計算機基礎知識。互動設計師利用Flash、html、Script language等軟件技術,在采像、錄音、觸屏等硬件設備上,最終以視覺、聽覺、觸覺的感應來實現互動交流。它的設計應該在一段時間內具有非重復性、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它與觀眾接觸可以不停地變化,讓觀眾在不斷的互動過程中尋求答案。
如皖西博物館的革命史《八月桂花遍地開》部分有一臺小互動游戲機(圖1)。游戲中設計了幾個紅軍形象,有稍息、立正、刺殺和休息等幾個簡單互動畫面。但這個互動游戲有一些問題,畫面中紅軍視覺形象不標準,影響紅軍在觀眾心中的形象。如果聽著戰斗的激烈槍聲,看著硝煙彌漫的屏幕,再想象自己是一位戰士,投影到屏幕中的紅軍形象就是自己,拿起身旁的模擬槍械,打一場戰斗,那么博物館的互動設計使參觀者的參與性就更強了。革命史博物館的互動設計是體驗與技術的結合,設計師需要注意突出互動的特性,更要捉摸不同觀眾群體的不同要求、審美意趣和文化心理,從而設計出有創意的互動展示。

圖1
總之,現代技術的發展已經為博物館傳播自己的信息建立了所需的技術平臺。前臺可以是基于傳感器、基于觸摸屏操作、基于畫面呈現等互動方法的展示,后臺可以是大數據的儲存。目前網絡“云”技術正飛速發展,利用云存儲技術,將博物館信息存入云端,供世界各地觀眾和游客調用互動學習,以及微信、微博等媒介介入的多方互動。要做好“資源共享”的理念,做好全方位的高級別的交互體驗,革命史博物館要更新自己的展示理念,一方面提高博物館的現代設計意識,在設計語言中加入互動要素來吸引觀眾;使互動手段日益豐富起來。另一方面要將參觀者的體驗當成博物館的重要部分來進行設計,無論在展品上還是在空間環境上,通過互動的方式增加人與人、人與展品之間的交流,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使革命歷史博物館在突出教育功能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到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中。提高博物館展示的設計水平,也就是提高人們的整體認知水平,也就提升了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
[1]湯善雯.互動設計在博物館展示中的應用[D].南京藝術學院,2012.
[2]劉岑.Untiy3D技術在網上展館的設計與應用[D].北京工業大學,2013.
[3]Bruner.J.S on Knowing.Cambrid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