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素
(杭州綠城育華小學,浙江 杭州 310012)
在科技大爆炸時代,高科技產品在小學校園里得到了普遍運用。但一些先人的文化瑰寶漸漸被現代的小學生遺忘,如女紅與刺繡技藝。經過調查,95%的城市小學生沒有碰過針線,而絕大部分的女生對這些傳統技藝是非常感興趣的,不乏很多男生也很欣賞這一藝術。《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美術課程強調通過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美術課程注重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發揮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質方面的作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女紅”也稱為女事,舊時指女子所做的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等工作以及這些工作的成品。從養蠶栽棉到紡紗織布,從穿針引線到縫衣置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古時女子從小就要學習描花刺繡、紡紗織布、裁衣縫紉等女紅活計,南方地區尤為重視。刺繡可以說是中國女紅中最突出的一種。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女孩們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繡,恐怕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現象。
新課標的實施也為刺繡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生機提供了契機。新課標中增加了“綜合·探索”這一學習內容,結合7~9年級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用多種美術媒材、方法和形式進行記錄、規劃、創作、表演與展示,讓學生了解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了解美術與人類生存環境、傳統文化、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刺繡藝術本身和繪畫造型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藝術欣賞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分不開,它是民間工藝與繪畫能力相結合的產物。跨越基本美術媒材,以針為筆、以線為色、以布為紙進行創作。因此,萌生了開設這樣一個課程,通過女紅與刺繡,讓學生在小學時代開始了解古代刺繡文化的豐富性,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刺繡的知識、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知道刺繡工藝的基本流程,學會刺繡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到通過繡德、繡品、繡節培養女子之才情與氣質,產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對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欣賞之情。
課程定位:在小學首次開設刺繡課程,在課程上需要嘗試。課程采用兩品學習模式。第一學期是一品,學習基本刺繡知識以及基礎刺繡技能,屬于趣味刺繡,并嘗試著創作一些刺繡小品。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刺繡技能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對刺繡產生學習的持久興趣。第二學期是二品,學習中國傳統刺繡,嘗試著用絲線和基本的刺繡技能創作精品刺繡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傳統刺繡技能與知識,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藝術魅力。
學生定位:根據課程的需要以及本身的課程性質,對學生需要有一定的要求。在年齡上要求三年級以上的孩子,由于針的危險性以及線的細致性決定了該課程的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比如穿針引線的能力。
3.1.1 刺繡文化講解
開學第一課以文化為主線,播放優秀的刺繡文化紀錄片,為孩子們打開一個刺繡的大世界。接著以PPT的形式梳理刺繡的文化,不同地域的不同種類刺繡、不同材質刺繡、創意刺繡、刺繡的服裝運用的介紹,讓學生對刺繡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然后是刺繡工具與材料的介紹,出示實物,詳細講解,并說明各個工具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事無巨細,每一點都要講得淺顯易懂,讓學生能夠容易接受,也為后面的教學奠定基礎。
3.1.2 刺繡技能講解
為了讓學生能夠盡快掌握基本的刺繡技能,用矢量圖方式把刺繡的幾種方法打印在白紙上,發給學生人手一份。上課時通過教師示范的方式對基本的繡法做一一演示,讓繡法解析得清晰明了,學生能夠方便正確地掌握。之后是學生對每一個繡法做練習,并做通關訓練。表1以筆者的一節基礎技能課為例,詳細地闡述了技法講解過程。
小學生的特點是喜歡新鮮事物,所以在作品形式設計上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增加一些設計的元素,如趣味刺繡作品形式有胸針、發夾、抱枕、零錢包等。教授一些女紅的技能,如成品縫制,讓學生對女紅概念有更直接的認識和理解。傳統刺繡作品形式有荷包設計、扇面刺繡,每件作品在形式上都能做到新穎,吸引孩子的興趣。
從學生的作品反饋來看,每一次作品學生都是滿滿的熱情和激情,沒有因為重復循環的刺繡而產生厭煩或者是不耐煩情緒。大部分孩子覺得課上時間太短,回家后還自愿買了繡線和繡框,以刺繡作為休閑娛樂的方式,代替了電腦電視,說明課程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假以時日,技藝上必定有更大的進步。
通過兩年的課堂驗證,學生取得的成績是非常可喜的,每一次的展出都能引來好評,驚艷于一雙雙巧手創作的精美作品。這是一門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課程。孔子曾經說過“因材施教”,看似復雜的繡法,通過由繁化簡、層層分析、以強帶弱的方法,開發成適合小學生學習與接受的課程,落實到小學課堂,讓學生牢牢掌握技法,并付之于實踐以及創作,在創作的同時讓自己的身心安靜下來,享受刺繡時光的美好。這也是一門開發學生動手能力的課程,運用針、線、布料,通過觀察、設計、刺繡、縫制,調動眼、腦、手的靈活運用,從而創作出精美的作品。同時這也是一門調動學生參與文化傳承和交流積極性的課程,了解過刺繡文化的學生都深深地感嘆于這一藝術的精湛技術以及傳遞出來的絕美氣質,女紅與刺繡在她們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希望女紅與刺繡的這朵藝術之花,能在新一代的學生身上生根發芽,在校園這片學習的熱土里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清)沈壽口述,《雪宦繡譜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06-01

表1 一節基礎技能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