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龍 易 斌
(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廣州 510030)
步行交通是綠色交通系統中的最佳形式,是解決短距離出行和接駁換乘的理想交通方式。隨著城市擁堵現象的愈演愈烈,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小汽車交通的局限性,不少有遠見的城市為抑制此趨勢,也為人類健康、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宜居性著想,主張打造步行友好的城市交通體系。由于步行活動的空間局限性,步行系統的改善和提升離不開微觀層面的規劃設計與管理,近年來全球很多城市相繼推出“街道設計導則”,就是基于微觀尺度的步行系統設計指引,但對于微觀尺度的步行系統評價研究較少。考慮到城市步行系統已經基本建成,城市步行系統的改善往往是局部改造提升,改善實施主體一般為街道層面,為了便于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一套適用于街區尺度的步行系統評價方法,有助于各街區重新認識自身問題,實現步行系統在街區層面的自我修復、提升,有助于當前階段各城市迅速完善、提升步行系統。
國外對城市步行系統評價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如Holly Krambeck和Jitendra Shah合作編制的《Global Walkability Index》,從安全、便利(舒適)和政策三個維度入手,選取14個指標,通過城市問卷調查方式,獲取相關城市數據,計算步行友好指數;亞洲開發銀行工作報告《Walkability and Pedestrian Facilities in Asian Cities-State and Issues》,對亞洲13個城市進行問卷調查,得出城市步行性得分,并就相關政策和管理進行討論;愛文·明尼蘇達指標庫(Irvine Minnesota Inventory)從可達性、舒適性、道路安全性、社會安全性四個維度出發,提供了基于問卷調查的城市步行性綜合測評工具[1]。
目前國內關于步行系統評價體系的研究較少,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發布了2014年和2015年《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2014年《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報告設計了四個維度來描繪一座城市的步行友好性,即人們行走是否安全、舒適、便捷,以及政府出臺促進的政策。報告綜合對每一個維度用3個指標顯示,共12個二級指標。2015年《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對2014年的評價指標進行了完善,調整了個別二級指標,使整個指標體系更為精簡[2]。其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 中的指標體系
上述國內外有關步行系統的評價體系,主要是評價城市步行系統整體品質的宏觀形態,為了提出能夠指導步行系統改善實施的評價體系,需要在以上宏觀維度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二級指標。
城市步行系統的好與不好,歸根到底取決于步行者的主觀感受,因此步行系統的評價需要從人們對步行系統的實際訴求出發。步行系統中單個的因素(如步行道寬度、步行道占用情況等)不大可能直接對步行者產生影響,而是通過諸多相關因素的疊加而形成的綜合感知,比如安全性、舒適性等[3]。因此,在參考前述國際國內經驗的基礎上,嘗試在宏觀外部條件趨同的前提下,從連續、安全、便捷、舒適四個維度建立衡量城市街區尺度步行條件的指標體系,以描繪一個城區的步行系統。
3.1.1 連續性——有路可走
步行系統首先應該滿足步行者有專用的步行道可走,且應該是連續的,沒有障礙的,例如不應該有局部中斷情況,或受擺攤、報刊亭、市政設施等影響不能滿足行人基本通行條件的情況。在此步行系統連續性考慮用人行道的間斷率和受設施占用影響2個二級指標來反映。
3.1.2 便捷性——少走彎路
出行者一般都會選擇費時少、路程短的交通方式。便捷性包括步行道的聯通性、可達性是否好,是否需要繞很多彎路,人行過街是否方便。在此步行系統便捷性考慮用人行過街平均距離、人行過街間距超規范比例、人行道密度和人行過街平均等待時間4個二級指標來反映。
3.1.3 安全性——基本要求
安全性問題涉及個體安全和交通安全兩個方面,本次研究主要考慮交通安全層面。交通安全主要是指機動車的減速設施和輔助行人過街的設施,輔助行人過街的設施主要包括人行橫道線、人行天橋或隧道、人行交通燈、過街安全島等設施。在此步行系統安全性考慮用道路事故情況、人車分隔實施程度、人行道入口阻車樁占比、信號路口人車沖突放行比例、無信號人行過街比例、中央島設置比例等6個二級指標來反映。
3.1.4 舒適性——身心愉悅
舒適性是人們在步行過程中感受到的人性化便利與美學愉悅程度,微妙而感性的城市環境特質對于慢速度的步行活動十分必要。步行道舒適性因素涉及面較廣,如步行道寬度、步行道綠化、街道家具、沿街建筑比例尺度,以及沿街建筑高度與道路寬度的比例對行人視覺的愉悅度等等。由于沿街建筑景觀并不能單一因素、立竿見影得以改觀,需有賴于城市建筑整體質量的提升。在此步行系統舒適性考慮用步行道寬度、步行道遮擋度、行人密度、空氣質量指數、道路鋪裝平整度、視覺景觀等6個二級指標來反映。
為了更好的適合街區這個評價尺度,以及便于各街區操作和實施,本次評價指標的選取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3.2.1 可操作性
指標數據相對易于獲取,表達通俗易懂,數值易于計算,結果易于傳播,從而能真正應用到工程實施前后效果的評價中。
3.2.2 系統性
步行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力求具有條理清晰、涵蓋對象全面等特點,確保做到指標建立的全面性、綜合性。
3.2.3 科學性
確保每個指標都能夠客觀、真實、有效地反映步行環境的質量。
3.2.4 可比性
為了能夠有效地評價項目實施前后步行環境的差異性,所建立的評價指標一定要具有可對比性,指標在各街區之間計算值的分布盡可能廣,以體現各街區之間的差異。
遵照上述指標選取原則,將3.1節分析的四個維度共18個二級指標進行逐個推敲,結合步行系統改善實施特點,重點選擇操作性強、對比性高的評價指標,最終得到13項具體指標(表2)。

表2 步行系統評價指標及計算方法
3.4.1 指標賦權
本研究采用德爾菲法(專家打分法)對各維度和指標分別賦予權重,并對賦權結果進行分析。考慮到步行安全性還與城市治安等其它因素相關,在步行設施層面選取的二級指標只能部分反映步行安全性,因此在定性時將安全性維度的權重適當降低。綜合個人的打分結果,基本能較為客觀地反映各指標在城市步行系統評判中的重要性。各維度和相應二級指標權重見表3。
3.4.2 指標賦值
參考國際國內相關評價指標賦值標準,以及廣州市各細分街區在相關指標計算結果的分布情況,確定指標取值范圍,并確定指標得分與指標取值的函數關系。對于指標得分的表達方法,本次采用線性連續和跳躍式間斷兩種方法。比如人行道寬度,指標值X的上限和下限分別設置為5米和0.75米,當X≥5米時,賦值100分;當X<0.75米時,賦值0分;當3米≤X≤5米時,賦值80-100分,采用線性連續性的表達式來計算,即:


表3 步行系統評價指標權重
根據上述評價指標的需要,我們對廣州市舊城區的步行設施進行了詳盡調查,根據現狀步行設施的調查結果,對前述所列的指標進行統計打分,得到各個維度的二級指標值和得分情況(表4)。計算得到廣州舊城區步行系統總體得分為74分,說明廣州舊城區步行系統整體較好,符合大眾的普遍感受。從各維度來看,連續性和安全性評分相對較低,更需要盡快改善。

表4 廣州舊城區步行系統現狀總體評價結果
4.2.1 細分街區劃分
城市不同的功能區,市民步行活動的特點不同,步行活動的聚集程度不一,對步行系統的設施要求也有差異,為了今后能更好地引導城市步行系統的建設,從步行活動特征上對舊城區進行結構性的基本分區劃分。步行活動的適宜尺度一般為500~800米,結合控規管理單元的主導屬性,將廣州市舊城區細分街區分為5個類型,分別是商業商務區、居住步行區、綜合發展區、旅游休閑區、對外交通區,一共劃分118個細分街區[4]。
4.2.2 細分街區評價
根據對廣州舊城區內118個步行細分街區的各項指標進行統計打分,得到各街區的現狀得分情況如附圖所示。
評價結果顯示:連續性方面,人行道中斷或被占用情況普遍,連續性得分超過90分的街區僅占17.8%。安全性方面,得分低于60分的街區在研究范圍內廣泛分布,僅有流花湖和北京路-西湖路地區較好,安全性低的主要原因是無信號過街占比高。便捷性方面,東風路兩側差異明顯,東風路以北地區較差,主要原因在于東風路以北地區人行道密度低、人行過街距離遠。舒適性方面,整體較好,僅黃花崗地區較差。

附圖 廣州舊城區各細分街區現狀步行評價總得分情況
評價結果幫助發現了廣州舊城區各細分街區現狀存在的問題,根據各細分街區評價結果,綜合考慮街區的人流量因素,確定了20個現狀評分較低的街區作為近期重點改善步行單元進行示范改造。此外,每個街區在四個維度的評價結果,為步行系統的改善提供了分期、分步驟有序推進的可行性。近期優先對連續性、安全性層面改善,以保障基本的步行條件;遠期集合大型項目的改造,提升步行系統的便捷性和舒適性,實現更高要求、更高品質的步行系統建設。
本文從連續、安全、便捷、舒適四個維度,提出13個二級指標,提出了適用于街區尺度的步行系統評價體系,并以廣州舊城區步行系統為例進行了評價,評價結果幫助發現了廣州舊城區各細分街區現狀存在的問題,并確定了20個現狀評分較低的街區作為近期重點改善單元進行示范改造,以保障基本的步行條件。但是,受制于調查手段的限制,部分有價值的指標未能納入本次指標體系,今后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該指標體系。此外,如何更為科學地確定最大最小值的端點(臨界點)以及賦值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進一步優化,使其說服力更強,更加清晰明了,為改善城市步行環境提供更好的支撐。
[ 1 ]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2014年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報告[R].2014.
[ 2 ]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2015年中國城市步行友好性評價報告[R].2015.
[ 3 ] 彭雷.武漢城市住區步行友好性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70-72.
[ 4 ] 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廣州市舊城區步行系統改善規劃[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