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封國 韓 雪 薛志成 李長鳳 高紅梅
(黑龍江科技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2)
《混凝土結構》課程是港口工程、土木工程、道橋工程等專業重要的基礎課,是一門重視實踐,綜合性很強的專業課。突出實踐性教學是該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所有學到的理論知識都要應用到施工現場, “紙上談兵”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將許多內容的掌握放到現場,從而提高大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大學畢業后盡快投入工作夯實基礎。但是,現在的《混凝土結構》類的課程還是以課堂講授為主要形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有目的、有步驟的傳授理論知識,比較系統,教學效率較高,效果也很明顯,但也存在不足。課堂教學是一種單方向的信息輸送方式,這種方式容易使學生養成 “飯來張口”的學習和思維習慣,比較被動,而且學生也不能直接消化這些知識,尤其是實踐性強的課程,學生如果沒有工程實踐的經驗,就無法將課本知識與工程實踐聯系起來,難以達到教學大綱的培養目標。因此,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改革課堂教學的模式,如何將實踐性教學更好的融入到教學體系中,對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專業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混凝土結構》課程的實踐教學仍采用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傳統的教學模式。但是,隨著學校教學培養大綱目標的修訂和社會對人才實踐能力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學生的專業知識的需求,而且現有的實驗室設備、多年未變的課程設計和簡單的實驗,遠達不到通過實踐實驗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混凝土結構原理的目的。更無法達到學校教學計劃的培養目標。
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實驗,這是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接觸到第一個專業實驗,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特別是試件制作,如材料承重、長度測量、綁扎、澆筑、應變片粘貼等步驟如果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對鞏固課堂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現階段實驗教學還處于教師示范、學生旁觀的狀況,實驗之前的準備工作基本都由實驗教師完成,包括實驗方案制定,試件的制備等等,這樣就造成學生不能全面了解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和實驗試件的制作全過程,使實驗變成了演示性的實驗,學生成了旁觀者,只是觀看、記錄、填寫實驗記錄單,這樣的實驗很顯然達不到我們實驗大綱的目的。同時由于實驗項目單一,起不到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目的,更不能體現學生在實驗環節中的主導地位,使學生的創造能力不能很好地激發出來。
本文將在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原有教學模式為基礎,探索出一條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工程實踐為導向,以培養實踐能力強的專業人才為目標的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新方法。提出“教室課堂—實驗室課堂—實踐課堂”三位一體的“課堂式”教學新方法。該方法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實踐和工程現場,實現綜合培養學生基本工程概念和專業技術的目的。
傳統教學模式過分依賴教學大綱,強調了學習的共性特征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束縛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使他們無法得到有效的訓練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差的問題。因此,在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過程中,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導師的科研項目中,并將此項實踐活動作為考試考核體系的一部分,使考核更加全面。
針對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現象,修改混凝土結構課程實驗大綱,提高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要求,以混凝土結構課程實驗為載體,培養學生參與實驗的能力,鼓勵學生以教學大綱為基礎,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制作試件并在實驗過程中大膽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設想。實驗室則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提供材料、設備和場所,特別是課余時間對學生免費開放,真正做到為學生服務。
目前,混凝土結構的課程設計存在許多問題。題目單一,難度小,容易出現抄襲現象;指導教師數量不足,導致課程設計指導效果與質量無法保證;課程設計過程不規范化,缺乏過程督導與監控等問題。
針對以上的問題,改變以前以計算書圖紙為主要考核目標的評價體系,將評價指標貫穿整個課程設計,使課程設計真正成為學生專業理論學習成果的“檢驗者”。
混凝土結構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的好”不一定“用的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帶領學生到施工現場去,讓學生親身經歷各種實踐性教學的真實體驗,如施工現場觀摩鋼筋綁扎、搭接,混凝土澆筑等,提高學生的感官認識,并且與實驗相比較,讓學生自己發現找出理論和實際的差別,提出問題并分析解決問題,以解決“基本理論—工程實踐脫節”問題。
圖1為“課堂式”教學方法的流程圖。

加強對工科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體現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的新教學方法,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換言之,我們培養的結構工程師,是既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又能夠熟練使用標準、規范解決實際問題的專門人才。
混凝土結構課程 “課堂式” 教學模式將實踐環節引入到混凝土結構的課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真正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畢業后很快成為合格的技術人員。“課堂式” 教學模式具有廣闊的教學應用和推廣前景,為滿足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目標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王立成,董 偉.以工程實踐為導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2):73-77.
[2] 蔡 健,陳慶軍,黃炎生.混凝土結構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65-68.
[3] 秦 力,魏春明,劉士彬.“混凝土結構”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152-153.
[4] 邢貞相,李晨洋.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教學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97-99.
[5] 徐有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混凝土結構教學的建議[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4(sup):7-10.
[6] 王立成,王吉忠.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試驗的改革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sup):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