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文

在一個碧空如洗的天氣里,有幸參觀了距離324國道5公里左右的位于漳浦大南坂鎮的蔡新故居,不禁為蔡氏家族的家風家教感慨萬千。從清康熙四十年(1701)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兩百年間,在遠離帝都的下布村,蔡氏家族,前后出了7個進士,20個舉人,多個項生,其中,蔡世遠、蔡新,叔侄二人,分別為清朝皇帝乾隆、嘉慶的老師,“一村兩帝師,叔侄皆名臣”這在全國范圍內實屬罕見。之所以出現如此輝煌的家族,和蔡氏嚴謹的家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要說蔡氏家風,首先要從蔡新的曾祖父定居下布村說起。清康熙十三年(1674),蔡而煜——黃道周的得意門生為逃避靖南王耿精忠叛亂,舉家從漳浦縣城西湖村遷居下布村隱居,潛心儒學,修編家訓,教育子弟,開啟了蔡氏家風的先河。
蔡世遠的父親蔡璧,可謂是一位身正為范,德高為師的教育家。他一生勤勉,無意功名,畢生精力投身教育事業,以自己的“無欲則剛”的精氣神,及對子女晚輩的言傳身教,為成就兩帝師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他擔任鏊峰書院首任山長期間,當地巡撫得知他家境貧寒,想要資助他,便上門向蔡璧提及漲工資的事,沒想到蔡璧一口回絕:“家口少無內顧,此間月給足用也”。加薪本是可喜的事,可以改善物質生活,提高生活品質,誰不喜歡,普通人即使上級不提及也會死皮賴臉向上要求加工資,偏偏蔡璧不同于凡人,人到無求品自高,他已經過慣儉樸的生活,他深知,過多的金錢只會是一種羈絆,過多的欲求只會影響個人修身。在蔡璧如幽蘭般高潔品行的敦敦教誨下,蔡家子孫后代在物質方面也無所求,始終恪守“篤倫理這際,嚴義利之辨”,其子蔡世遠曾經問過自己的小兒子,“汝欲敝衣裳蔬食,名行垂千載,為圣賢耶?抑將豐衣美食、駟馬高車,漫無所現,而作官耶?”小兒子回答:“吾為圣賢”。正是蔡氏幾代人身體力行、薪火相傳,才能把良好的家風代代傳承下來。
蔡世遠,當了乾隆皇帝十年老師,時刻不忘養浩然正氣。在他被選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時,因父親蔡璧生病請假回鄉探親,期間,父親重病身亡,于是蔡世遠按當朝丁憂相關規定,休了探親假接著休喪假守在家中。古人非常重視孝道,凡有父母過世,有官職在身的須上報奔喪,居喪期三年。蔡世遠假期滿回朝,才知道如果按照新規定來計算休假時間,自己所休的假期算超期了。這時,審批假期的官員趁機向他索要賄賂。蔡世遠一身正氣,哪里肯屈節做那茍且之事呢,即使官當不成了也堅決不去送禮,毅然辭職回家。蔡世遠剛正宏大的行為給蔡新以及蔡家的后代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
不論是賦閑在家或是晚年歸田,蔡世遠絲毫都沒有放松對族人子弟的教育培養,他在《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一文中寫道:“然文章特一端耳,立心、制行更為要著。”意思是說,寫出好文章僅僅是一個方面,立心、制行更為重要。在學優則仕的古代,寫好文章、考取功名對文人來說是人生第一要事,也是出人頭地的唯一正道,像《儒林外史》中的范進等輩在科舉中摸爬滾打畢其一生比比皆是。而蔡世遠認為,學習成績并不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品行的修養,性格的涵養比寫文章、考高分更重要,這樣的教育理念在三百年前就提出來了,是難能可貴的。他先進的教育教學受益的不僅是眾族中弟子,也深深植根于皇帝心中,就在蔡世遠去世62年后,乾隆爺仍心念念不忘自己的恩師,下旨讓當地巡撫追封蔡世遠為太傅。
再說說蔡新,在歷史長河中,蔡新占據了幾個之最,他是我國古代在朝官階最高、任職中央部門主官最多、任職時間最長、享壽最久的行政首長。幼年喪父的他,秉承叔父蔡世遠的家學,出類拔萃、文武雙全,在他的故居里,“五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尚書房總師傅”“太子太傅”“黃扉宿彥”“盛世耆英”種種匾額,詮釋著他顯赫的一生,概括了他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官宦生涯。蔡新身居相位極品,卻信守“篤操持,不矜張”,絕不利用手中權力為家人為族人謀求私利。某年,他兒子作為舉人,有資格參加考試的,時任會試正考官的蔡新為了避嫌卻不讓兒子參加考試。有一次,下村人與鄰村溪南發生糾紛,族人找到他,請他出面向官府施壓,鎮住溪南人,可他規勸族人:“有萬世溪南,無百年宰相”。這是從長遠打算出發,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溪南村會一直存在,而下布村的宰相在朝多久呢,冤冤相報何時了呢,互相仇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他告誡族人應避免村與村、族與族間的矛盾,要懂得仗勢欺人不長遠、和睦相處得平安的道理。他敦親睦鄰、敬老愛少,族人也深受其感化。
當萬千繁華落盡時,當鐘鼓饌玉褪色彌散時,唯有蔡氏的家風家訓,一如當年嘉慶皇帝給90歲蔡新所題的“綠野恒春”,依然閃現出時代的光芒,傳遞出歷史的溫情。在時下浮躁的社會中,功利主義蔓延、成年人傳統教育缺失、電子產品嚴重擠壓家庭日常交流時間等問題頻出,良好的家風無疑是一劑及時的良藥,汲取它,學習它,發揚它,讓寶貴的文化遺產再現昔日風彩,為社會的和諧穩定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