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根兒
表情刻畫細膩的五官配以小寫意風格的描繪,舉手投足有板有眼……觀杜彥鋒的戲曲畫,雖是外行看熱鬧,但這熱鬧中卻仿佛讓人能聽到鑼鼓點兒。內行則可以看門道,這門道里有角兒的風采、服飾與動作的嚴謹,從中洞察出這描畫的是哪出戲的哪一段。
身處湖廣會館的雅室之中,與杜彥鋒聊著他的畫與他骨子里散發出的“精氣神兒”。雖然他擁有著北京中國書畫協會副會長、文化部老藝術家書畫院秘書長、北京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理事、北京戲曲臉譜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諸多頭銜,但他更喜歡“戲曲工作者”這個身份。用他的話講:“從中國戲曲學院畢業后,我雖然沒有和同學們一樣走上舞臺,但無時無刻沒有離開過這充滿魅力的戲曲世界,而這份‘粉墨與丹青相融合的事業,或許是從小到大命中注定的一件事情。”
杜彥鋒出生在山東海陽的一個小山村,當年那里只有一條泥濘的碎石子路聯系著外界,交通的不便使得這里的經濟并不發達,唯一幾樣土特產成為了當地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年少的杜彥鋒并沒有覺得生活有多拮據,反倒是認為生活充滿了五光十色的味道。剛剛下過雨的土地,成了他的畫布,一根小木棍下便能夠誕生出活靈活現的小動物。雖然沒有電視,但他從小就在話匣子里知道了馬連良和他的《借東風》。有時候,他坐在父親的二八金鹿自行車后座上,一邊聽著父親哼唱著喜歡的唱段,一邊向往著自己也能成為舞臺上的那個人……
1991年,杜彥鋒到了上中學的年齡,當他從親戚那兒得知煙臺還有個專門可以學習戲曲的煙臺藝校時,便毅然決然離開家鄉,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求學之路。然而,90年代初戲曲市場并不是很景氣,這也直接導致學習戲曲的人太少,戲校只得采取幾年一招生的模式,杜彥鋒報名時正趕上戲曲專業當年不招生。但是藝校的美術專業,作為他從小的又一愛好,正好彌補了之前的遺憾。
走入美術專業的課堂,這個山里孩子格外珍惜這樣的機會,而童年在山里一家三口人一同犁地、在大自然中采集各式各樣的中草藥,甚至和小伙伴們撿碎玻璃賣錢的經歷,為杜彥鋒的創作增添了諸多靈感源泉。從小就喜歡畫畫,如魚得水的杜彥鋒各項成績突飛猛進。不過,與其他城里的同學不同,雖然當時學費一年只有2000元,但對于杜彥鋒家里來說,卻是很大一筆費用。杜彥鋒回憶,那時候回一次家只要幾十元路費,但他仍然不舍得,所以除了過年過節回家探望父母,其余時候他都是在學校里度過。除了學費,畫畫用的材料費用也不是小數,為了節省油畫所用的油彩,每次下課后,他都會從老師演示過的畫布上一點點刮下油彩積攢起來,自己再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人生再次為杜彥鋒敞開了新的大門,讓美術專業的他正式走入了戲曲專業的課堂。雖然從小喜歡戲曲,但并沒有系統學習過,沒有童子功的他面對的最大考驗便是基本功的練習。可以說,戲曲的功夫都是戲曲老師“打”出來的,不逼著自己練習,怎么會彌補先天的不足?杜彥鋒回憶,當時為了加大鍛煉強度,自己很刻苦,所以難免受傷。有一次練習劈叉他就受了不小的傷,一個多月大腿根兒還是黑紫黑紫的。如今,杜彥鋒回憶起當時的執拗與磨煉,他坦誠地說,要感謝當年的選擇。
“人生道路上,需要你作出很多選擇,而既然作出了選擇,其實都是正確的,只要堅守,只要付出。”杜彥鋒認為,這或許就是不忘初心與堅守初心。
藝校畢業后,杜彥鋒放棄了擇業的機會,而是選擇來北京報考中國戲曲學院。據他回憶,當時的選擇同樣面臨著不少阻礙,而化解阻礙的方式同樣是執拗的堅持。對于他最大的考驗莫過于文化課這一關,高考是萬里挑一的競爭。藝術專科學校出身的他,文化課水平充其量只相當于普通高中高二的水平。別的同學家里花錢請家教補課,而自己的家境是不可能的。于是,杜彥鋒硬著頭皮找到了一所高中,直接找當時擔任高三教學的老師,說明自己的困難和來意后,一摞書本與歷年考試題成為老師送給他的禮物。半個多月的時間,杜彥鋒硬是補回了1年多的學習。而參加高考那幾天,進城后的杜彥鋒為了節省每一分錢,甚至住在公共汽車里。或許正是這樣的堅持,才奠定了杜彥鋒從山東到北京,從戲曲學院的學習到如今投入弘揚戲曲及繪畫事業的道路。
2018年4月,湖廣會館“百年賡揚”京劇聯誼會又迎來了眾多戲迷觀眾,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杜彥鋒與朋友們一同見證了湖廣會館賡揚集的第1350場演出。
賡揚集,如今北京城乃至全國名頭最響的京劇票社。“賡”意為繼續、承繼;“揚”是發揚;“集”則是群賢畢集的意思。取這個名字的人,是晚清巨賈王君直。這位王先生不僅是位儒商,更是一位造詣極高的京劇票友。當年,他在湖廣會館組織票社,取名賡揚集,并邀請譚鑫培、余叔巖、梅蘭芳等名伶前來助陣,一時傳為佳話。1996年,北京湖廣會館重張,恢復賡揚集票房。如同名字本身的含義一樣,而今的賡揚集,正是對老賡揚集的繼承與弘揚。
如今在湖廣會館任職的杜彥鋒,他心中也放著一個賡揚集,繪畫與戲曲都成為了他一直堅守著的陣地,而將這兩方陣地的巧妙融合,成為了他的創新,更為他開拓出了全新的事業空間。
杜彥鋒喜歡戲曲,著迷于揮毫,戲曲人物畫成為他最好的平臺,同時也承載著他對于戲曲與美術兩大愛好的執著與初心。為此,他遍訪名師,吸收各家所長,成為國畫大師孫菊生先生和戲劇大師翁偶虹先生再傳弟子。受教于劉方亭、田有亮及劉曾復、歐陽中石、李桂笙、米南陽等諸位先生。
杜彥鋒的戲曲人物繪畫作品,借傳統水墨的技法,博采各家之長,不斷摸索和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方法和表現形式,將所要傳達的戲曲人物意像再度創造。他一直堅定“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的藝術追求,為更多地借助中國畫的筆墨和觀念探尋一條中國文化的自信之路。中國傳統人物繪畫一直強調思想和心靈的作用,強調全面觀察、綜合歸納、提煉概括的“神韻美”。杜彥鋒運用這種方法并加之親身體會和多方交流,大量積累劇場速寫素材,潛心研究舞臺上每一個變動的造型、每一處變化的空間、每一種閃爍的神情,這都成為杜彥鋒選擇寫意水墨畫的創作源泉。他還從中國傳統繪畫出發,透過西方畫派,使得傳統寫意化的筆墨形式和西畫表現性油畫語言產生了內在的契合。藝術情趣上更是大筆揮灑、筆簡意厚,尤其注重“眼神”在全畫中的重要地位。“風致、拙重、淡雅、渾融”的寫意傳神觀念,在他的水墨戲曲人物畫中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