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永 李長文
“咚咚咚”,2018年2月9日一早,和樂村駐村工作隊辦公室的門被敲響。林德峰打開門,70多歲的老人劉玉珍和寧淑凡正站在門口。
“林隊長,快過年了,這是我倆的一點兒心意。”說罷,兩個人給林德峰遞上一包用手絹裹著的糖球。林德峰心頭一熱——禮物雖小,但對這兩個貧困家庭而言,代表著她們最真誠的謝意。
“工作隊給我們分青菜、發衣服,還幫村里上了養豬項目,我們一分錢沒出,每年就能白得300多元……”劉玉珍歷數著林德峰給自己生活帶來的“驚喜”。
在和樂村,受益的不僅這兩位老人。
2017年6月,林德峰帶領扶貧工作隊進駐和樂村,從資深媒體人變成了和老鄉在炕上盤腿嘮嗑兒的“林隊長”。在聊天中,他漸漸摸清了和樂村的致貧原因——缺少帶動性產業。
發展產業,正是長期在農業公司工作的林德峰的強項。
可在和樂村,他要面對的卻是一群特殊的“合伙人”。因為長期貧困,讓村民們“窮怕了”,沒有把握的事決不會輕易嘗試。讓村民少出錢甚至不出錢就能嘗到甜頭,看似天方夜譚的想法,卻正是林德峰的“統籌術”。
2017年9月,林德峰將97戶貧困戶召集到一起。聽說讓大家入股養黑豬,安靜的會場立刻響起了議論聲:“養豬,錢從哪兒來啊?”
“工作隊利用省扶貧專項資金的50萬元購買仔豬;省廣播電視臺出資80萬元,加上大家的扶貧貸款,用于飼養過程中產生的費用。”
“有沒有風險?能賣出去嗎?”
“不管咱們養多少黑豬,都由企業負責收購。”林德峰拿出村委會與信誠牧業集團的簽約合同。
……
有問必答,林德峰把黑豬養殖的保障交代得一清二楚。
最后,林德峰拿出一顆“定心丸”:“用扶貧貸款入股,相當于自己做了一個沒成本的買賣。”
不少人動了心。于是,65戶貧困戶成了第一批“股東”;但也有一些人在觀望,心里滿是狐疑。
半年后,憧憬、忐忑與觀望、質疑都變成了驚嘆。
2018年2月8日,農歷小年,現金像小山一樣摞在村部會議室桌子上。入股的65戶貧困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未入股的32戶貧困戶則后悔之意現在臉上。
“關成錄,2566元。”“王秀蘭,2566元。”……入股的貧困戶紛紛領到自己的分紅金。
未入股的貧困村民張國和心里有些不是滋味:“這不是眼氣人嗎?”
“張國和,310元。”正想離場時,張國和忽然聽到自己的名字。未入股的貧困戶,每家也都分到310元錢。“股東”和非“股東”都能享受項目產生的紅利,這讓很多人感到意外,這就是林德峰“統籌術”的目標。
分紅結束后,不少村民沒有離開,他們或想繼續入股,或想在今年“分一杯羹”。
“來者不拒”,林德峰告訴村民:“今年,只要大家入股,每戶分紅仍能在2000元以上。”
“這可是好事!”有村民驚嘆道。
然而,和樂村的“好事”還遠不止于此。今年,林德峰引進的科技大棚將實現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的“普惠統籌”;推廣的馬鈴薯種植計劃將目光瞄準了拜泉縣的產業空白,這是一村和一縣的“統籌”;推廣種植“東農253”大豆品種,這是調結構的“統籌”。這些,將為和樂村和村民帶來超過一百萬元的收益。
“過兩年林隊長他們回去了,這些項目還能不能落在我們村?”關成錄的擔心是所有村民的心聲。
的確,到2020年,和樂村將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林德峰和工作隊隊員也將離開這里。“我們簽約的項目,收益期都在五年到十年之間。”林德峰早想到了這些。
顯然,“眼下”與“長遠”,同樣是林德峰的“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