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玉明
今天上午,我接到碾北公路養護段段長的電話。他說,上次商量的雇用我村貧困人員從事碾北公路環衛工作一事,經研究可行,稍后相關人員將與我協商具體事宜。不一會兒,依安養護中心負責人就打來電話,跟我詳細溝通了環衛員的工作內容、工作量、工作時間、工作報酬以及對環衛員年齡、身體等方面的要求。
放下電話,我和工作隊隊員立刻跟村“兩委”成員開了碰頭會。根據養護中心提出的要求,我們對本村180戶貧困戶的詳細信息進行了認真研究,初步篩選出符合條件的22人,然后分頭打電話征求他們的意見。
出人意料的是,我們打的前四個電話都被拒絕了。我有點兒上火了,擔心錯過這樣難得的務工機會。好在聯系的第五個人——九屯的趙忠順爽快地同意了。之后,馬德山、趙國泉也表示“愿意去干”。考慮到環衛員常年工作在公路上,存在一定危險,雖然養護中心給上保險,但我們還是跟他們強調了這一工作的性質和注意事項,并征得了他們家人的同意。最終,我們確定了這三個人選,并把相關信息反饋給養護中心。
一口氣做完這些工作,我頓覺輕松,順手拿過一張紙,提筆算算這三名貧困村民的收入——有了這個工作,他們三人每人每年就多了6400元的務工收入,加上土地流轉、產業分紅等收入,人均年收入能達到7000元以上,再加上依安縣針對貧困戶的醫療、住房等優惠政策,他們脫貧就沒有大問題了。
不知不覺忙到下午,我突然想起,電話里光顧著談工作,竟連養護中心負責人的姓名都不知道,心中不禁多了份感慨:在脫貧工作中,有太多素昧平生的人為我們利民村默默奉獻著,我們也因為同一個目標而有了交集、成為朋友。此時此刻,我由衷地為這個特殊的扶貧“朋友圈”感到驕傲!
(作者系省地震局派駐依安縣新發鄉利民村扶貧工作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