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
摘 要:演基于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產業安全概念,分析產業安全視域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發展環境變遷,以此為基礎明確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規劃指導思想、規劃目標和重點發展任務,并提出促進產業安全視閾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規劃的保障。
關鍵詞:演產業安全;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規劃;保障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03-0032-05
根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中小城市綠皮書》,我國中小城市數量已達2 160個,56%的地級以上城市為中小城市。基于中國城市人口規模和發展現狀,綠皮書對城市標準提出了全新劃份,市區常住人口50萬以下被稱之為小城市,50萬到100萬的被稱之為中等城市。與周邊區域相比,中小城市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區位優勢,逐步積累起一定的商貿集聚以及人文資源優勢,商貿流通業態呈現發展多元化,品牌集聚較多,商貿流通信息化水平也初具規模,出現一些流通骨干企業,商貿流通業已經成為當地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面對著新的形勢,逐漸顯現出來,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商業規劃時,加以解決,并根據時代發展需要,與時俱進。
一、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產業安全概念
由于對外經濟活動最早起源于對外貿易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以貿易形勢展現,因此對產業安全的探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要貫穿于國際貿易理論,特別是貿易保護主義理論之中。從一國來講產業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一國在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過程中,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具有保持自己民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對本國產業主體始終保持著自我控制。影響產業安全的因素眾多,大致可以歸納為產業外部環境因素與產業內部發展因素。產業外部環境因素涉及產業生存與發展環境、政府的產業與外資政策、跨國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資和產業對外依存狀況;產業內部環境因素包括產業發展階段、產業制度結構和產業集中度。
流通業產業安全是一國產業安全的重要構成,是指流通業在面臨內外部環境變遷時,流通產業具有的保持穩定、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產業安全與一國商貿流通業產業安全內涵還存在一定的差異,除要考慮來自外資的沖擊外,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還要面臨來自附近城市或區域流通業的競爭,因此基于產業安全視閾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不僅要考慮由于外資的沖擊而造成控制力和對外依賴程度過高的問題,還要考慮自己的競爭力提升、涉及業態更新等的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問題,綜合來看產業安全視閾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需要考慮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產業控制力、產業競爭力、產業對外依存度、產業創新能力、產業協調力和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等。
二、 產業安全視閾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存在的問題
中小城市在對外開放的浪潮中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中小城市商貿業面臨著潛在的產業安全,存在可持續發展的隱患,具體來看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存在以下問題:
在產業競爭力領域,龍頭企業影響力缺乏,商貿流通輻射能力不足。中小城市缺乏在國內、國際上具備影響力的大型商貿流通龍頭企業,與大型城市在流通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帶動能力方面的差距十分明顯,并且在市場轉型中一些規模性、龍頭型企業和市場消失或被弱化,市場輻射能力減小,現有的市場由于經營和管理的問題,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帶動和輻射效應,與新型大市場相比,中小城市現有市場無論是經營環境、倉儲、物流體系等方面都需要改善和提升。
在產業創新能力領域,主體創新意識缺乏,商貿流通業態更新遲緩?!笆濉逼陂g,中小城市商品市場投資主體的創新意識、品牌意識仍顯薄弱,一些市場停留在“現場、現金、現貨”的“三現”交易模式,缺乏新型業態和交易機制創新的主動性,綜合競爭力下降,缺少同產業鏈的配合,市場大品牌的引入和對地方品牌的培育較少,與“十二五”以前相比,商業業態創新速度明顯放緩,甚至一些零售企業仍保存著“十二五”規劃以前原有的業態模式,新型業態引進停滯,這為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發展帶來了瓶頸,以“培育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優質服務”的商貿流通業改善創新勢在必行。
產業協調力領域,商貿流通資源涉及多個部門,文商旅融合不夠。中小城市現有的商業資源,如一些文化遺跡、歷史街區等資源涉及市里兩個,甚至是多個部門,每個部門都可以管理,看似管理更加嚴謹,但是也造成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困難,因為這些資源任何的開發利用都需要得到兩個或多個部門的同意,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和溝通,也因此造成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緩慢,很難充分發揮其商業的效能,沒有真正做到文商旅的融合,影響城市文商旅一體化發展。
產業控制力領域,電子商務沖擊嚴重,實體零售面臨發展困境。近年來,電子商務迅猛發展,海量低成本的電商平臺分銷體系和安全快速物流體系,對專業批發市場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分化,給傳統的商品交易市場帶來新的挑戰,再加上日益上漲的房租和人工費用,實體零售業經營成本越來越高,實體零售業的生存越來越困難。并且相比實體零售商業電子商務更加靈活,與供應商之間更能建立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這進一步對實體零售企業的生存形成擠壓,實體零售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些零售企業撤出,零售存量開始出現。
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領域,商貿流通人才隊伍短缺,高端人才流失嚴重。商貿服務業從業人數總量大、占比高,但適應現代商貿業發展的人才相對較少,一些高端商貿人才流向大型城市,造成中小城市商貿高端人才缺乏,特別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商貿精英嚴重不足,并且中小城市商貿流通企業缺乏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的積極性,聯合培養人才的規模也不足,高校的課程設置和專業設置與商貿流通企業需要的人才標準還存在一定的差異,中介人才培訓體系建設也比較滯后,再加上商貿企業內部培養機制不完善,以致中小城市商貿人才供應不足。商貿流通業專業、高端管理人才匱乏,人才隊伍的不足制約了商貿企業的發展壯大,對商貿流通企業集團化發展形成了制約,也影響了商貿流通業業態的創新。
三、產業安全視閾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面臨環境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商貿流通成為先導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和加快調整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逐步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形式也從生產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趨向由依賴出口、依賴投資增長轉向以消費為主的內需拉動。商貿流通業作為內需拉動的主要渠道,將逐步從滿足需求向創造需求、引導生產和消費促進轉變。未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思維方式的轉變,消費需求將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人們將更加注重體驗式消費,購買需求將與消費體驗伴生,商品流通與服務消費將更加融合,商貿流通業與信息、金融、旅游等多產業聯動將成為業態發展的新潮流,商業模式也將隨之改變和加快創新,從而帶動消費的新趨向,促進消費的不斷升級。這是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新要求,也給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1]
(二)“互聯網+”帶來商貿發展新契機
互聯網經濟帶動商貿流通全渠道創新發展?;ヂ摼W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正推動商業的第三次變革,傳統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模式正發生顯著改變,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要素正打破地域和時空限制快速整合,實現“買全球、賣全球”。內外貿一體化融合發展趨勢勢不可擋,帶動了大市場、大物流、大數據和大金融的發展。全國“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正加速傳統商貿和電子商務雙向轉型,促進線上線下的有效融合。傳統意義商圈和專業市場的交易功能顯著弱化,商品和服務的體驗、品牌展示功能逐步增強?;ヂ摼W時代的流通業,需要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深入理解“互聯網+商貿流通”的內涵,充分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增加與市場互動,提高商貿流通競爭力。
(三)“一帶一路”深入推動開放擴大化
“一帶一路”和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商貿流通對外開放合作。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自由貿易區,將推動形成全國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面對對外開放新時代,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走出去的商業企業將越來越多,外資進入的規模也將逐步擴大,這有利于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與合作,拓寬全國和全球市場份額。
因此,“十三五”時期,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面臨著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既處于消費全面升級、“互聯網+流通”行動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全面實施、開放合作更為深入的機遇期,又面臨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提升對外輻射帶動能力、全面建設開放型智慧中小城市的重要任務,必須堅持需求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努力開創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發展新格局。
四、產業安全視閾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規劃指導思想
要根據產業安全的思想,對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進行規劃,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以文商旅融合發展為導向,以智慧化、服務化、高端化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著力推進新常態背景下商貿流通對象、流通方式、流通模式創新,實現城市商貿創新發展、集聚發展、轉型發展、率先發展,從優化布局、創新業態、提升層次、創新機制、擴大開放等方面,全面推進城市商貿流通業的提檔升級。產業安全視閾的中小城市商貿流通規劃發展目標可以歸納為總體規模更加壯大、商業布局更加合理、流通業態不斷、輻射能力不斷增強、產業資源有效整合、營商環境明顯改善等。[2]
在總體規模方面,壯大完善商業網點體系、提升商品市場功能,進一步發揮商貿流通業在市場經濟增長中的拉動作用和在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在商業布局方面,對現有的商業格局進一步優化,形成層次分明的業態架構和多層次的商貿商圈架構,形成整體化、立體化、協調化的商業布局;在流通業態不斷創新方面,對現有業態進行調整和補充,不斷引進國外和國內先進的商貿流通業態,形成業態的多樣化和差異化;在輻射能力方面,引進總部經濟,增強商貿流通的競爭力和輻射功能,形成一批規模強大的典型龍頭企業和龍頭市場,有效擴大商貿流通的輻射半徑;在產業資源整合方面,對現有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的潛力,讓商業閑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減少文商旅資源的多頭管理問題,通過高效的管理和協調,從而使現有文商旅資源的商貿特性得到充分展示;在營商環境方面,市場環境更加優化,政策法規更加完備,市場秩序更加規范,市場運行更加充滿活力,流通標準和信用體系進一步健全,市場主體誠信意識明顯增強,居民消費更加便捷安全。
五、產業安全視閾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任務
(一)商貿流通布局創新
中小城市商貿業也要在現有商業基礎上,優化商貿流通空間布局,構建“核心商貿商務區、特色商貿功能區、品牌特色商業街、社區商業中心”的商貿空間布局框架,形成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涵蓋全面的“多層次”架構商業網絡體系。高端核心商貿商務區,以品質化、國際化為方向,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和先進業態,發展高端商貿商務,同時通過引資,搞活現有閑置商業資源,促進核心商貿商務區的商業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特色商貿功能區發展特色商業,體現區域優勢,打造整體共同繁榮的商業勝景;品牌特色商業街要充分發揮城市旅游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推進文商旅的融合發展,沿著商業街區智慧化、歷史化方向發展,體現地區民俗風情、人文景觀的魅力;便民社區中心以510為原則,居民出家門步行5分鐘可到達多功能社區生活服務中心,10分鐘到達中、大型超市,滿足日常的生活需求,同時創新社區商業服務模式,鼓勵連鎖品牌開社區店,鼓勵物流配送進社區,解決商品和生活消費最后一公里問題。
(二)商貿流通業態創新
加強商業與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旅游商業、文化商業,鼓勵以情景式、社交化為特征的新型跨界商業綜合體發展,推動“餐飲+家居用品展銷”“創意工坊+主題餐飲”“咖啡+書屋”“主題餐飲+酒吧”等跨界創新業態發展;順應消費升級需求,鼓勵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新型商業業態,大力發展以特色、精準、專業為主要特征的個性化定制商業,滿足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加強特色體驗業態,打造一批集休閑、旅游、購物、餐飲等多功能于一體、特色鮮明的體驗消費節點,鼓勵商貿流通企業開展體驗式消費,提升市區商業的對外吸引力;有條件的中小城市,還可以積極探索免稅商業業態,提升流通商業的競爭力。[3]
(三)商貿流通層次提升
加強對外開放,鼓勵國際、國內知名商貿流通企業在城市設立企業總部或功能性機構,大力引進總部型經濟、平臺型經濟、服務型經濟,提升綜合競爭水平;主動服務“一帶一路”、自貿區和經濟帶,加快引進一批投資超億元的產業帶動性強的商貿龍頭項目,注重實力強勁的零售企業以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新型商業模式入駐,把企業引進、項目建設與商業存量盤活和業態培育緊密結合起來;引進品牌和培育共舉推動品牌化建設,積極引進先進品牌運營模式的國內外知名商業企業品牌,同時積極支持本地品牌的培育和發展,為本地品牌的發展創造較好的環境;支持“老字號”傳承和創新,鼓勵“老字號”連鎖化發展,通過規?;洜I、標準化生產,拓寬銷售渠道,擴大企業影響[4]。
(四)商貿流通模式創新
推動商業經營模式轉變,鼓勵零售企業改變引廠進店、出租柜臺等經營模式,實行深度聯營,通過集中采購、買斷經營、開發自有品牌等方式,提高自營比例;鼓勵零售、餐飲等連鎖企業提高專業化程度,開展差異化經營,促進企業由注重門店數量和營業面積擴張轉向注重質量提升,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鼓勵傳統流通企業利用大數據等手段,打造個性化產品,開發自有品牌,通過建立品牌旗艦店、專業店、專賣店、折扣店,實現錯位發展,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支持傳統商業企業發展線上業務,網絡零售企業拓展線下功能,逆向整合生產要素資源,向價值鏈的上、下游延伸,從傳統的商品銷售商逐步向供應鏈服務商、全渠道平臺商、綜合服務商加速轉型。
(五)物流標準化推行創新
推廣托盤標準化應用,加強物流標準化建設,抓好托盤標準化試點;鼓勵托盤租賃運營企業、大型商貿連鎖企業、托盤生產企業、商貿物流園區在快速消費品、農副產品等領域,率先開展標準托盤應用推廣及循環共用,提高物流設施設備和服務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托盤循環利用率;完善城市共同配送體系建設,繼續深入推進城市共同配送試點工作,編制城市配送發展規劃、完善城市配送基礎網絡設施、優化城市配送車輛通行管控和停放管理,完善城市配送企業質量信譽考核,加強北斗導航、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提高商貿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構建“高效、集約、綠色、現代”的城市配送體系,增強城市末端配送的服務功能,優化物流組織配送方式、降低物流配送成本,解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5]
(六)擴大商貿流通開放
鼓勵商貿流通企業“走出去”,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到全國各地拓展業務,同時支持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城市合作,到沿線國家投資發展;加大對商貿平臺企業拓展境外市場的扶持力度,鼓勵跨境電商零售出口企業發展海外倉、體驗店和配送網點,融入境外零售體系;鼓勵以跨境電子商務為著力點,著力培育一批連接國際國內市場、運行規范有序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提供通關、物流、倉儲、融資等服務,打造跨境電商完整產業鏈;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設國際營銷網絡、支付結算和倉儲物流網絡,推動國內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深度開拓國際市場。
六、產業安全視閾中小城市商貿流通業規劃保障
實現“十三五”流通業發展規劃目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采取強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商貿流通發展規劃指導委員會
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強對流通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發揮政府有關部門的牽頭、協調和指導職能,落實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全面推進流通發展工作;成立城市商貿流通規劃指導委員會,對于涉及到商貿流通行業發展的重大經濟決策、重點商業網點和街區的規劃建設等問題,要積極聽取社會各方意見,確保規劃實施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不斷提高商業建設水平。相關部門要把發展流通業作為經濟工作的核心內容之一,列為重要考核指標,要加大支持力度,確保商貿流通工作有效推進;各有關單位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部門與部門、單位與單位的有效溝通和協作,推進規劃組織實施,切實發揮流通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
(二)加大商貿流通業發展財政支持
加大財稅支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在全面掌握市區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的基礎上,調配使用相關專項資金,完善政策扶持體系。重點對帶動性強、貼近人民生活的商業項目和龍頭企業、重點市場、流通基礎設施以及線上線下信息共享平臺提供政策扶持。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各項政策措施,嚴格執行在降低企業稅費、融資、用工、用能等生產要素成本方面的優惠政策,有效降低企業的生產要素成本和稅負成本,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同時優化金融服務。大力推動商貿流通企業通過“新三板”掛牌,改制上市,發行集合票據、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方式積極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鼓勵并支持社會資本在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和發展方面的投入。
(三)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
培育行業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參與政策制訂、信息交流、商品促銷、資質認定、專業培訓、行業自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大中型商貿零售企業共同加入商會組織,集聚發展資源,優化市場定位,倡導商業規則,促進行業自律,創新商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動建立政府與商會企業之間的新型合作關系,全力確保經濟秩序健康有序運行。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協調企業之間、企業政府之間以及不同部門之間的潤滑劑作用,利用行業協會的影響力合理處理商業行業的跨界問題,確保商業資源利用的合理化和最大化,提高效率,實現側重發展,實現產業強市,提高中小城市商貿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建設商貿流通人才培訓平臺
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深入實施市人才計劃等重大人才引進工程,完善落戶、住房、子女教育、家屬安置等人才發展配套服務,大力引進一批精通現代流通方式、綜合掌握商業經營管理和信息化應用知識的高端緊缺人才,實現人才強商;積極搭建商貿流通人才培育平臺,鼓勵商業行業協會及相關院校、社會培訓中介機構等,加強對商業經營管理、商業服務、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的繼續教育與在職培訓,提高商業從業人員的專業服務技能和中高層經營管理者的決策管理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商貿企業加大人才開發資本投入,采取企業內訓、外部培訓、校企聯合辦學等多種方式,培養一批具有現代商業經營理念、管理知識的職業經理和專業技術人才。[6]
(五)加大商貿流通企業信譽監督
積極弘揚誠信文化,加強以誠信興商為主的商業文化建設。廣泛開展商貿流通企業職業道德教育,積極建立誠信為本的企業行為規范,依托行業協會組織舉辦多種形式的“誠信經營”創建活動,創建一批“誠信經營”示范店、街、市場等,引導誠信興商。在行政管理中依法使用商貿流通企業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對企業信用分類監管,鼓勵和扶持信用評級高的商業企業,建立健全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及跨部門聯合懲戒機制;同時,充分強化輿論監督,成立信譽監督組織,吸引和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形成依法監督和社會監督并舉的信譽監督機制,嚴厲打擊逃稅漏稅、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失信行為。
(六)構建商貿流通業預警機制
制訂商業產業安全的政策措施和健全相關制度,積極開展商業產業安全預警工作,設立預警協調機制,創新市場準入制度。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積極指導調整和優化商業產業結構優化工作,提高產業綜合競爭能力。要在保護城市商業產業安全工作中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和落后業態退出、轉優機制,防止過度重復建設。要建立一套評估指標和技術指標,促進優勢業態、新型業態,有前途、有需求產品的發展;限制和不支持落后業態的進入和發展;有鑒別、有目的、有區分地保護和支持相應商業業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宇峰,章武濱.中國區域商貿流通效率的演進趨勢與影響因素[J].產業經濟研究,2015(1):53-60.
[2] 時保國,張育林.合理構筑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格局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1(5):138-141.
[3] 王德章,張平.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探討[J].中國流通經濟,2014(5):21-26.
[4] 關冠軍,祝合良.我國商貿流通業品牌建設現狀與特征[J].中國流通經濟 2015(5):11-19.
[5] 司增綽.我國商貿流通業產業鏈識別與優化研究[J].江海學刊,2014(5):85-91.
[6] 徐永鋒,吳赟,王志增.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地區差異與動態比較[J].商業研究,2015(6):1-8.
Plann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merce and Trade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Security
Li Fu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 21415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mmerce and trade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ities,this paper,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security,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mmerce and trade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ities and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environment which it has to face. On the ground of it,this paper points out clearly the planning guiding ideology,the planning objectives,and important development tasks for the commerce and trade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ities. Also,this paper,provides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planning of commerce and trade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security.
Key words: industry security;small and medium sized cities;commerce and trade circulation indusries;planning; guarantee
(責任編輯: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