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華誠

“然后是甜,夾雜著槐花或油菜花蜂蜜的甜,有時是豆沙與蔗糖或紅糖的甜。”我在某篇文章里寫過這樣一句話。
寫到甜的時候,舌尖會冒出絲絲甜味的幻覺。感受甜的味蕾分布在舌尖,故而甜適合用舌尖舔之,例如接吻,因其甜,多用舌尖品嘗;而苦在舌根,人對苦意有本能的戒備與抵抗,良藥苦口,咽下去了,才嘗出是苦。接收咸與酸的味蕾,都在舌頭的兩側—口腔若是一片海,舌頭就是那一葉槳,輕輕搖,輕舟已過萬重山,千帆過盡皆不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甜是自然之物,深藏于草木之中。
白嫩的草芽,初綻的花蕊,都有甜;秋天廢棄在地里的玉米稈,在寡淡的日子里嚼來,也有隱約的甜意。更多的甜,隱藏在瓜果之中,分散排列,化于無形,像大師退隱山林,悄無聲息,泯然于眾人。
甜是清脆的—“咚咚”響的西瓜,比“嘭嘭”響的要甜。沒有甜的生活很沉悶,而清脆的日子總有些許甜意在。
甜意的收集者,一是陽光,二是蜜蜂。
陽光是一座大工廠,采用濃縮和提煉的方式,大規(guī)模收集和生產(chǎn)甜意;蜜蜂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如手藝人般單打獨斗,不知疲倦又樂在其中。
我們現(xiàn)在所吃的蔬菜水果,很多都是舶來品。造糖之法,也是舶來品。不過,長久的在地性早已使外來之物具有了本地水土的特征,使之變成了“方言”。造糖與本地生活融為一體,水乳交融。我在鄉(xiāng)下看過人家榨汁熬糖,整個過程蜜汁流蕩、行云流水,沒有什么比這件事更讓鄉(xiāng)村泛出前所未有的甜蜜。
請允許我慢慢地來描述—空曠的田野間有一個大灶,煙囪并不高大。土灶看上去像一個敦實的地窩子,地窩子挨著一座小房子。這個時節(jié)已經(jīng)到了開榨熬糖的時候,三三兩兩的農(nóng)人正推著滿車的甘蔗從四面八方而來。他們的動作從容而舒緩,仿佛對這件事一點兒都不著急。他們把甘蔗一根接著一根送進榨汁器,甘蔗進去的時候是堅硬的,從另一頭出來時就成松軟的蔗渣了,而隱藏在甘蔗中的含有糖分的汁水汩汩而下,匯入機器下面的一只大木盆中。
接下來,他們把滿盆的糖水倒進大鍋,大鍋底下熊熊大火正燃燒著。熬糖師傅一邊攪動鍋中的糖水,一邊在霧氣蒸騰中品享甜意—他早已被甜的部隊包圍,要知道,連那白色的霧氣都是甜的。
火繼續(xù)旺著,鍋中的水分繼續(xù)蒸發(fā),糖水越來越稠,它們纏上了攪棍,使得攪棍無法脫身,休想逃跑—慢慢地,連周轉也變得困難。掌握好火候在這時尤其重要。這個過程很短暫,但是經(jīng)驗豐富的熬糖師傅深得其中的奧秘。他會在某個節(jié)點戛然而止,然后迅速地把正在變稠的糖液盛起來,攤涼,在溫度下降的過程中,糖液慢慢地就凝固成了糖。每年農(nóng)歷十月后,村里的榨糖鋪就開始榨糖。糖鋪冒出騰騰熱氣,把糖香送進整個村莊。
許多年前,我在一個叫山溪邊的村子里花了一整天時間觀看熬糖。那糖鋪四周的人,來來往往,說說笑笑,沒有人生氣、憂傷或嘆氣,所有人的臉上都帶著笑意。我相信,在貧瘠艱辛的鄉(xiāng)村,糖的甜意對于人們的生活有著強大的療愈功能—它帶給人美妙的幸福感。
如果鹽是空氣、糧食,糖就是音樂、笑聲。表面上看鹽不可或缺,可如果沒有糖,日子也會無比艱難。
某一天,我在網(wǎng)上買了一堆書,其中有季羨林先生的《蔗糖史》。我讀得興味盎然。
季先生是學問家。我總以為,學問家便是善于從細微狹小的切口入手,做出蔚然大觀的學問來。表面上看,季先生這本書說的是蔗糖,其實是透過小小的蔗糖,縱觀整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社會變遷。
不就是糖嗎?季先生愣是耗費20年光陰,皓首窮經(jīng),洋洋灑灑,寫下七八十萬字來—這簡直是跟甜杠上了。
20年間沉迷于一件事,無他,甘之如飴是也。
飴也就是糖,麥芽糖。小時候不常吃到麥芽糖,過年方有。過年前大人常買麥芽糖回來敬供灶王爺。麥芽糖還用來做米爆糖,那是老家常見的一種用麥芽糖凍結炒米而成的甜品。
人多以為蘇杭人喜歡在菜里加糖,其實是誤會。杭州菜以清鮮為特色,大多數(shù)菜里并不放糖,然而最知名的兩道菜—西湖醋魚、東坡肉—都是要放糖的,放的量還不少,也就使人覺得,杭州菜都是甜滋滋的。
要說甜,無錫菜才是最甜。不管是醬排骨、脆爆鱔,還是小籠包子、糖芋頭,哪怕是煮一碗面,一概都是“咸過頭,甜收口”,甜到骨子里,甜得使人欲罷不能。
紅燒肉、紅燒魚都要放糖—主料下鍋前,糖要先炒。通過炒糖,使糖焦化,獲取紅亮的顏色和獨特的焦糖風味。做紅燒肉時,紅亮的糖色使肉極為誘人,咬一口,瘦肉酥香,肥肉緊致,香味濃郁,入口即化。甜與咸的平衡,簡直妙不可言。
然而更多的時候,做菜放點兒糖,并不是為了使菜變甜,而是用于提鮮,但很多人并不理解。很多事也是如此,只看表象,往往誤入歧途。
江蘇如皋,有一種糖叫“秦淮董糖”,據(jù)說最早的制作人是董小宛。
董小宛,紅袖添香兼善解人意,世上男人們的夢中情人—這個女子是冒辟疆的妾,“秦淮八艷”之一。她的好還在于其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廚”—她經(jīng)常研究食譜,勤學好問,看到哪里有新奇的做法,就千方百計學回來。她腌制的咸菜,能使黃者如蠟、綠者似翠,即使是野菜,一經(jīng)她手,也都生出奇香異味。
冒辟疆在《影梅庵憶語》里,深情地寫到董小宛的種種廚藝,包括制作桃膏、瓜膏、紅腐乳等點心小吃的步驟方法,譬如“走油肉”,也是董小宛的創(chuàng)舉。
清《崇川咫聞錄》記載:“董糖,冒氏民妾董小宛所造。”
董糖者,以精細的白糖、褪殼的芝麻、純凈的飴糖,加上等面粉制成的一種糖,此糖酥松香甜、入口即化,如皋人到現(xiàn)在都喜歡吃。
在永定土樓,坐下來喝茶,胡亂閑聊。賣茶的女人說她有一種草木茶,其中有十幾味中草藥,都是野生的東西,干草干花,零碎混雜一處,顏色很好看。女人說草木茶泡水喝,護肝明目。她說著就從草木堆里拈出一小片葉子,讓我放在嘴里嘗嘗。一嘗,覺得甜。甜味絲絲不斷,在舌尖涌現(xiàn)。
這是甜葉菊的葉子。甜葉菊,原產(chǎn)于南美巴拉圭和巴西交界的高山草地,自1977年以來,北京、河北、陜西、江蘇、安徽、福建、湖南、云南等地均有引種栽培。網(wǎng)上還說,甜葉菊的葉子含6%~12%的菊糖苷,精品為白色粉末狀,是一種低熱量、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劑。
甜葉菊很有意思,它比蔗糖甜兩三百倍。非洲熱帶森林里有一種西非竹竽,果實的甜度是蔗糖的3000倍。非洲還有一種叫薯蕷葉防己的藤本植物,果實的甜度是蔗糖的90000倍。
世上最甜的植物,會被自己甜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