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旻瑾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214122)
現代工業設計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變遷,在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中國設計教育的蓬勃發展,設計學科中的理論成果不斷涌現,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產品的視覺性與文化實踐》一書是鮑懿喜博士所著,她以敏銳的學術眼光對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性理論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和研究。該書學術思維清晰,文字論述嚴謹,構建了工業設計產品較為完整的視覺文化系統,解析了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密碼”,彰顯了相當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具體如下:
一是以多維的學科視角解析產品的視覺性。視覺性是視覺文化的核心特征,視覺文化的研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美國視覺文化研究的著名學者米歇爾曾指出,視覺文化是“關于視覺經驗的社會建構研究”,視覺文化研究具有“非學科性”或“去學科性”。該書的作者鮑懿喜博士兼具設計學、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學術背景,在設計社會學、設計傳播學等研究領域頗有建樹。該書中,她將社會學、心理學、設計學、藝術學、哲學等多個學科的成果進行交叉綜合,深入淺出地闡釋了視覺文化興起的背景,并揭示了視覺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指出景觀社會整體呈現了“以視覺為中心的文化圖景”。在此基礎上,通過繪畫文本、攝影文本、電影文本、數字圖像等的對比分析,闡明了工業設計產品視覺性的具體內涵,提出了“工業設計產品是一個立體景觀的視覺文本”的鮮明觀點,并通過對工業設計產品可視性因素與觀看范式的解析,論證了工業設計產品作為視覺文本有別于其他視覺文本的特殊性,產品功能性的目的指向使產品的觀看呈現“功能性的靜觀”的特征。跨學科的學術視角使書中的分析論證更具廣度和深度,更能把握工業設計產品視覺文化的內涵特征和社會文化屬性,也彰顯出該書獨特的學術價值。
二是以系統的思維構建產品視覺文化系統。在工業設計產品視覺研究領域,有對產品形態、色彩、材質等具體視覺符號及產品視覺心理的分析,也有對產品視覺性及視覺實踐進行的探索,但就整體而言缺乏研究的系統性,并沒有構建清晰的產品視覺文化脈絡。該書明確提出“產品視覺性”的概念,并以此為核心開創性地構建了工業設計產品視覺性的理論體系:產品視覺性表層結構(外觀形式)+產品視覺性深層結構(觀看機制)。在表層結構的分析中,用豐富而典型的案例詳細剖析了作為視覺基礎的“形式”,并重點探討了工業設計中“形式與功能”、“藝術與技術”的對立統一問題;在深層結構的分析中,以社會、經濟、主體者等不同的維度深入解讀了形成產品觀看的內在機制,既有基于工業設計產品從現代到后現代的歷史維度分析,又有基于社會學、心理學、設計學對典型產品案例的多學科分析。工業設計與人們日常的生活密切相關,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設計,促進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書中還進一步結合工業設計產品活動的場景與環境——日常生活探討了形成產品觀看的符號系統,針對賣場、展覽、廣告等常見的產品展示環境解析了產品展示與觀看中的視覺建構過程。由此,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性理論構架被清晰地描摹了出來,其具有系統性、獨創性和開拓性,對完善和推進工業設計視覺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以前瞻的眼光探尋產品視覺的發展趨勢。現代工業設計自工業革命發展至今,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5年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改名“國際設計組織”,提出了工業設計的新定義:“工業設計是一種跨學科的專業,將創新、技術、商業、研究及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共同進行創造性活動,并將需解決的問題和提出的解決方案進行可視化……”新定義中指出了工業設計的跨學科特征,也指出了可視化的必要性。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交互設計等新興的工業設計形式成為設計中的熱點,產品新的視覺形式改變著傳統的視覺經驗,呈現出現實性與虛擬性融合的新變化。書中對當前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轉向進行了富有前瞻性的展望和探討,指出產品可視性從“可見到不可見”、產品屬性從“真實到虛擬”、產品設計內容從“有形到無形”等轉變的新特征。面對非物質社會以及數字化生活方式的到來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日盛,該書有關產品視覺發展趨勢的研究以及視覺轉向的探討對當前工業設計的發展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也指明了工業設計產品視覺研究的新領域,這對后續的理論研究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該書學術視野開闊,觀點明確突出,案例解析生動易懂,既適合設計師與設計院校的師生參考研究,也適合對視覺文化、設計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誠如作者在該書最后所言:“產品的觀看是一個永遠的命題。”期待有更多的學者關注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文化研究,共同解讀探討產品的視覺“密碼”,推動我國設計學科的發展。

書名:《產品的視覺性與文化實踐》
作者:鮑懿喜
定價:4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