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蓓
“雙一流”建設契合國家“兩個一百年”的戰略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資源儲備,亦是創新型人才資源儲備庫。在此背景下課程建設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時代主題和核心使命。“中國速度”使我國成為高等教育大國,然而,“大而不強”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最為突出的問題,規模擴張和質量提高的協同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1]。課程建設的保障和提高成為社會各界研究的焦點,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要求構建學科課程保障體系,審核評估也把課程建設體系視為重點考察內容。表演專業是我國體育學類專業點數最多、招生規模最大、發展最為成熟的優勢專業,課程建設是表演專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如何構建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體系,保障課程建設平穩快速的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武漢體育學院對于開設影視表演基礎課程時間較短,從師資隊伍的建立、教學場館設施的培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的設置等方面思考都不夠完善,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人員不足,教室場地問題還有課程內容是否能更好的結合學生本專業等問題,本人作為武漢體育學院影視表演教師根據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與實際的教學情況來對影視表演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教學課程內容的設定、教學計劃的實施以及學生學習知識的掌握,能力、素質的培養等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出本課程內容設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結合武漢體育學院對于藝術人才的要求,為我校藝術人才培養與專業發展提供助力。
武漢體育學院在2013年新開設的影視表演基礎課程,針對表演專業學生進行教學。但與專業的電影戲劇表演院校不同的是,武漢體院學院的表演學生都是體育舞蹈表演,舞蹈表演,模特表演等非影視表演專業學生,由于是新開設的課程,在教學、設置、師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改進。所以,針對這些非專業影視表演學生進行影視表演課程的訓練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師掌握專業知識的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
課程建設是體育院校提高課程建設的關鍵。學校課程建設體系是各專業共性的集合,具有一般性。專業課程建設體系是學校課程建設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不同專業的特征,具有針對性。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位,不同專業利益相關者需求不同,不同專業采取的學科建設方法也不盡相同,學校層面的體系在專業中不一定可以套用,構建專業課程建設體系才能使學科建設落到實處[2]。因此,構建體現表演專業特色的課程建設體系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保障課程建設的需要。課程建設是教育功能實現的基本條件,如何保障課程建設是近些年世界高等教育界普遍關注的重大前沿問題之一。我國高等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飛速發展,為社會各界輸送各種人才,在國家建設民族興旺中產生積極的影響[3]。然而欲速則不達,招生數量的急劇增加帶來諸多問題與矛盾,尤其拉低了高等教育質量。因此,課程建設問題逐步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作為承擔培養任務的體育院校,將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專業是體育院校的基本元素,體育院校是以專業為載體存在和發展的。沒有一流的專業,就沒有一流的大學,也就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4]。專業課程建設得以保障和提高也就意味著體育院校教育質量的提升,體育院校應以專業為載體開展課程建設體系活動。
當前表演專業開設院校面臨更現實的問題是:目前表演專業的課程建設體系存在什么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課程建設體系活動怎樣才能滿足審核評估的需要?怎樣使開設院校的學科建設活動能夠更加科學、系統和完善?如何建立體現表演專業特色的課程建設體系?應從哪些方面開展專業學科建設活動?應采取哪些評價方法?怎樣使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順序和聯系組成整體發揮“體系”的作用?這些問題已成為當前制約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體系效果的難點和焦點問題,也是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體系理論與實踐必須突破的重大課題。
武漢體育學院表演專業的課程建設體系,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剛剛起步。本研究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基于實際調研中的問題探索,觀念層面的深度剖析,基本理論的深層挖掘,實踐層面的操作性研究,力求全方位、系統的構建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體系,希冀為表演專業開設院校建立課程建設體系提供工作思路,為順利通過教育部審核評估工作提供可操作性方案為提高表演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乃至為構建其他專業的課程建設體系提供有益借鑒做出努力。
深入探尋沒有建立表演專業《影視表演基礎》課程建設體系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重視程度不夠。61.1%的負責人認為學校領導重視程度不夠是沒有建立的主要原因。有的專業負責人提出“體育專業院校的體育院系一般處于學校的邊緣學科,基本不會是學校的特色和重點之處,因此在學科建設方面得不到更多的重視”;第二,認識存在偏差。二級學院領導認識存在偏差也是導致沒有建立的一個根本原因,個別專業負責人認為“學校各專業通用”、“學校沒必要也不可能細化到每一個專業”;第三,構建條件不充分。有些院校現處于正在構建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體系的過程中,有的專業負責人提出“有,但是分散的,只針對某個方面出臺一些措施、政策,不夠完善精準”。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體系的構建需要涉及機構、人員、制度、資源、文化等各個方面,缺少一個方面,都不能形成完整的學科建設體系;第四,不知如何構建。現有關于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體系的研究極少,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依據,目前也沒有學校建有可供參考的現實依據。67.8%的專業負責人對學科建設內容、學科建設方法和學科建設效果認識不清,面對復雜繁多的教學事務,無法厘清重要程度和主次順序。
結合教育學、課程論中的理論知識,借助武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課程建設平臺,旨在以表演專業《影視表演基礎》課程建設體系為研究對象,以系統科學理論、成果導向教育、學科建構等相關理論為基礎,以審核評估范圍中的項目、要素和要點為視角,以影響表演專業課程建設的關鍵因素為切入點,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系統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索構建表演專業《影視表演基礎》課程建設方略,如下圖所示:

圖1 《影視表演基礎》課程建設系統示意圖

圖2 表演專業《影視表演基礎》課程建設的流程圖
在起草設計前,對武漢體育學院表演專業院系領導先對擬定的制度進行必要性論證。從《影視表演基礎》課程建設目標、建設幅度、建設層次、職責權限、關聯因素、制度協同與冗余等多個角度調查分析制度的必要性,進行建設制度的利與弊分析,明確擬定制度在教學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對表演專業課程建設目標的實現程度等。課程建設制度是在具體的課程建設活動中應用的,須從實際出發,根據院系的發展現狀,使制定的規章制度都能切實可行。
在必要性驗證通過之后,進入具體的設計階段,課程設計是否科學可行直接影響到課程建設的質量和水平。通過調研、訪談、分析、討論、溝通、反饋等方法審查當前制度設計中的缺失情況,調查的范圍包括:對目前院系現有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對國家的法律法規、相關規范文件進行學習研究;對兄弟院校的課程建設制度進行分析研究;對先進的課程建設理念進行學習。在前期調查研究結束后,方可開始具體設計,擬訂制度草稿。
擬定好制度草稿后,應采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渠道,組織教師和學生參與研討。廣泛征求教師、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意見,認真研討搜集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精益求精,不斷修訂制度草稿,提高制度的科學化水平。科學化水平是影響制度有效執行的前提和基礎,主要體現在普適性、規范性和開放性特點。普適性是指制定的制度要適用于所有涉及的主體;制度的表述要具體、明確、規范,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尤其在定性和定量關系中不能模糊不清[5]。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課程建設制度稱謂的規范性,明確辦法、細則、措施、規定、流程、制度等稱謂的內涵,應用于不同層次課程建設制度的制定;開放性是指新規章制度的制定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或制度所處環境發生變化時,都需要及時作出調整或者決定是否廢棄該制度。
初次制定的制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能夠在局部范圍內試行,在試行的過程中檢驗制度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同時注意收集各方面的反饋信息,對存在的異議和運行中的問題及時組織人員研討,尋求解決對策,修訂完善制度,增強制度的合法性。課程建設制度既要保障正常教學秩序,又要維護師生的合法權益。
在試行修訂之后,進入全面推廣的制度執行階段。在制度的執行過程中,加大對制度的宣傳力度,并積極組織教師和學生進行學習。制度出臺后,定期進行課程建設制度的匯編工作,采用多種形式和渠道宣傳各項規章制度,增加制度制定的公開度和宣傳度,使相關主體對制定的制度了然于胸。例如,編輯各類規章制度的小冊子,方便師生了解各項規章制度;重視院系網站主頁中規章制度欄目的建設,為師生快捷查閱提供便利。同時,采取多種措施組織教師和學生學習制度。增強師生制度意識,牢固樹立按制度辦事的觀念,使廣大師生切實領會制度精神、熟悉制度內容、自覺執行和維護制度。
最后是課程建設優化階段。在制度的執行中,適時檢驗審核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修正,從可行性、創新性、發展性等方面不斷優化和完善制度。院系在執行課程建設制度的過程中,應堅持課程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原則,采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工作檢查與民意調查相結合、自我評價與組織考察相結合等多樣的評價方法,來審查制度的設計和執行情況,對制度的可行性、科學性、時效性、合法性等進行分析評價。如課程建設的執行是否到位,是否存在需要改進優化的地方,優化之后的效果如何,這些問題都需要評價時做出確切的回復。加強課程建設制度制定程序的科學化建設,形成規范合理的制定步驟,避免制度的冗余性和制定過程的盲目性,保障課程建設制度制定的科學化和效益最大化。
結合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體系的核心理念,構建具有表演專業特色的課程建設體系,將表演專業課程建設保障活動落實于學科建設。主要體現在:其一,首先對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體系進行系統構建,順應國家教育發展趨勢,為表演專業開設院校迎接審核評估、自建課程建設體系提供參考模型。其二,制定切實可行、具有操作性的保障方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未來研究可將“可操作性”作為體系構建過程中始終秉承的理念和原則為出發點。其三,課程質量改進源于調查結果,強調“數據信息”在整個課程建設體系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在創建過程中,任何改進意見、建設目標、行動計劃等的提出和制定都以調查數據為根本。因而,對于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體系,學校層面和學科建設存在較大的差異,急需根據實際情況和表演專業課程建設需要,以系統的理念將影響表演專業課程建設提高的要素整合起來,形成相互影響、協調統一的有機整體。
[1] 劉獻君.大學課程建設的發展趨勢[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02):62-69.
[2] 劉瑩.構建普通高校體育表演藝術課程群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科技,2016,37(02):127-129.
[3] 鄒聯豐.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藝術實踐課程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1):128-129.
[4] 劉麗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體育表演專業課程設置與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5] 徐繼存.學校課程建設的認識論問題[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0(03):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