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鵬

“三月三”在我國古代又稱“重三”“上巳”,已有2000多年歷史。
“三月三”在宋元之前原是一個普遍的節日?!叭氯钡牡絹砭鸵馕吨禾斓牡絹?,春耕的開始。如今在以漢族為主的生活區域,這一節日已少見蹤影,但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這一節日依然延續至今,其中又以布依族的“三月三”最有特色。布依族現在約有300萬人,其中生活在貴州的布依族約占了布依族總人口的97%,是世居在貴州的少數民族之一。
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布依族人民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消災祈福。由于過去貴州山地眾多,交通不便,且布依族居住比較分散,各地“三月三”節慶活動也略有差異。這一天多數布依族地區要進行掃寨、祭山神、祭社神等活動,驅邪掃鬼,禳災祈福,以保村寨平安,五谷豐登。據乾隆《安龍府志》記載:“每隨三月初三宰豬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婦飲酒,食花糯米飯……三、四兩日,各村不通往來,誤者罰之?!标P于布依族“三月三”的來歷,各地傳說不一,活動內容也有所不同。有的地區在這一天以“掃寨合把”(“掃寨”,即請摩公用雞、鴨、香、燭、紙等念咒一天;“合把”,即議定鄉規民約)。羅甸、望謨一帶,這一天要殺豬宰牛,上墳掛青,做三色(黃色、白色、黑色)糯米飯,在墳邊設席請酒,青年們趁機上山唱歌,山坡炊煙繚繞,歌聲四起。在安龍,民間傳說農歷三月初三是“山神王”的生日,如不進行祭祀,山神就要放出蝗蟲損害莊稼,因此每年人們都要殺豬宰牛進行掃寨,祭祀山神、社神。貴陽地區把這天稱為“仙歌節”,烏當新堡一帶稱為“地蠶會”。相傳,這一天上山對歌的青年男女,誰的歌聲動聽,仙女就贈給他一副金嗓子,有了“金嗓子”,害蟲就避開了。

“三月三”打糍粑。(望謨縣委宣傳部供圖)

布依花包。(望謨縣委宣傳部供圖)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西南部,地處黔、滇、桂三省結合部,素有“滇黔瑣鑰”之稱。其境內布依族占大多數,布依族民俗傳統傳承較好。2015年5月,文化部將黔西南州貞豐、望謨等縣的布依族“三月三”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依族姑娘甩花包。(望謨縣委宣傳部供圖)
以貞豐的“三月三”為例,第一項要進行的活動是掃寨,意味“驅妖魔,保豐收”?!叭氯碑斕?,布依族寨子要舉行隆重的掃寨儀式,由摩公召集掃寨人員,帶上用草編好的“香火龍”“小火龍”(即草龍、龍船)以及各種“驅鬼符”等,對每家每戶進行掃寨。掃寨時,摩公手持法器、念誦咒語,帶領寨老和身披蓑衣、頭戴斗笠、腳穿草鞋的隊伍(模仿傳說中的大禹)舞龍鳴鑼。摩公頌念咒語,打“陰陽卦”算吉兇,打開各家房門,將五谷雜糧向屋里拋撒,意為驅魔,最后,在每家每戶的門框上方和牲畜門貼一張“驅鬼符”。掃寨完畢,集中到寨外的三岔路口或河邊,把草編的“香火龍”和“小火龍”焚燒,并留人把守各個路口,三天之內不允許外人進寨,同時本寨人也不允許帶著物品進出村寨。
掃寨之后是“祭山神”。山神在布依話叫做“墻蘇”,在布依族人的心目中,山神就是全寨的保護神。祭祀山神只能由各家各戶的男性家人參與,一般攜帶碗、筷、紙錢和3柱香,由寨老主持儀式。祭祀氣氛莊嚴肅穆,還要殺豬、放鞭炮,期間不許喧嘩、打鬧;祭祀行磕頭禮,祈求山神保佑風調雨順。祭祀結束后,隨之進行重申“議郎古規”,相當于今天的“村規民約”。通過重申讓村民知曉、明了各種長久以來形成的村規,并加以遵守。在“祀山神”的同時,除了參加技術的男家長,其余的男女老幼,都要到附近山上“躲蟲”,意為躲避各種蟲害與災難。而在“躲蟲”的過程中,便是布依族年輕男女進行“浪哨”對歌的最好時機,此時的未婚男女通過甩花包、吹勒尤(布依族傳統樂器)、拉四弦胡、對唱情歌等形式,選擇合乎自己心意的人。

布依族迎客禮。(望謨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