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亮,呂桂菊
(1.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2.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山東 濟南 )
國家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全國掀起鄉村改造的熱潮。但鄉村營建中常常出現建筑景觀形式的不和諧,其中材質的不合理運用是主要原因。要么運用傳統材料以村落最古樸的形式去改造以保留鄉村特色。要么完全推翻傳統材料,全部運用現代材料進行鄉村營建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審美和功能。而既要留住鄉村特色又要實現鄉村的現代功能,需要融合新材質與傳統材質,創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土建筑景觀環境,從而達到整體的和諧。
裝飾上:不同材料的質感、肌理與特性各有不同,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便能使同一建筑景觀呈現不同的美感,表達出不同的設計理念和情感,使人們能充分的理解建筑景觀設計之美。
結構上:對適于民居的角度講,安全性與耐用性尤為重要。安全性上,建筑結構要求材料能最大程度的承受各種設計的荷載,足夠的強度和抵抗變形的能力,耐用性上,材料應具備防水、保溫、隔熱等特性。這樣既可以保證基本的功能空間,也可以創造出舒適的生活環境。
空間上:實體元素是構筑空間品質的決定性因素,材質所擁有真實的體驗感,讓材質在塑造空間上體現了自身的價值。建筑景觀風格的多樣性屬性往往取決于建筑材質的運用體現,合理運用建筑景觀材質能夠營造出獨特的空間氛圍。不同的地域都擁有其獨特的傳統文化根基,而材質正是承載著這些不同地域與本土文化情感的交融。
材質的賦予營建了建筑的外在形式,也是給人們第一直觀的感受。在山區村落建筑材質中以“土、木、石、磚”四大類來進行分析(表1)。這四種材質具有各自的特點:色彩,紋理,功能等,所以不同的材質在建筑景觀中的空間形態和情感是不一樣。
濟南老峪村位于山東省省會濟南的南部山區中部,民居建筑中以石房,磚房,草房這三大類材質組成,最多的是磚石建筑。以三合院的形式布局,坐北朝南,主房主要在北邊,東邊的廂房主要是做飯的地方,西方儲物空間,南面基本上不會有建筑,但有部分居民會有建糧倉。建筑主房的屋頂都是采用硬山式建造,而偏房都采用平屋頂的樣式。
石材是村落建筑的主要材質經常以塊狀或片狀的形式出現。塊狀:主要表現在建筑的地基、石階和砌墻部分,用于砌墻部分的石頭最長長度大約在50cm,最寬寬度在20cm,高度有25cm。片狀:主要表現在建筑的屋頂山墻處,最長長度在30cm,高度為7cm,寬度為20cm。石材還在村落中有石磨,實盤,石造的取水臺,石碾,石槽的形式出現,部分的石材器具表面上雕刻條形紋理。石材的形狀可變性可以根據需要而改變,自身的紋理質感非常豐富,在色彩方面石材主要是深褐色,居民就地取材真實的表達了石材的特性,使村落建筑呈現錯落有至的視覺效果。
土在村落建筑中主要是以土磚建墻,墻體抹面的形式出現,土磚建墻:主要是以土為原材料加入稻草制成土塊建墻,長度在200mm,寬度150mm,高度80mm,墻體抹面主要是在土磚外部進行墻體的加固和美觀形式。土在村落建筑中是最長用的建筑材料,首先它具有安全性,新型的夯土建筑可以抵抗八級地震,土夯建筑是可拆除可再生的。
木材主要應用在建筑內部構架和木窗,編織農用器具,建筑內部構架:建筑屋頂主要是以硬山樣式,內部的構架使用木材搭架,長度6m,直徑50mm,木窗:窗的邊緣和欄桿都是用木條制作,窗的高度1.4m,寬度1.1m,編織農用器具:主要是用當地的植物編織成曬谷物的框具。木材有很好的可塑性和可搭接性能,易于加工,抗拉抗壓抗剪力,耐潮濕耐蚊蟲的特點。
磚在村落建筑中多為紅磚,主要用于建筑砌墻和裝飾,建筑砌墻:因為它的承重能力是比較好的,而且性能穩定,所以在村落建筑中大量的用于墻體材料,村落建筑砌墻的紅磚長度240mm,寬度115mm,高度90mm,裝飾:在墻體屋檐有擺放不同的形狀用來裝飾建筑,平屋頂欄桿是用紅磚擺放組成的。紅磚的表面肌理粗糙,顏色是燒制的紅色。

表1 材質分類
村落中新型材質的選擇還是要符合當地地域特征,對于新型材質的要求要易拆除,可以重組裝,弱介入。
玻璃是一種新型建筑材料,它的特點耐低溫和高溫,抗腐蝕,美觀,輕盈等,玻璃材質在不同的角度呈現不一樣的色彩。人與環境互動時,玻璃使建筑表現更豐富。木材、玻璃與石材是三種不同質感的材料,而木材和石材本身就是天然材料所以有很好的紋理和色彩,三種之間材質的差異比較大,所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反,就是因為三者間差異大才凸顯出了各自的特質。
在村落建筑景觀中,經常見木質與石質的組合方式,加入玻璃材質來展示村落建筑景觀具有現代感的一面。三者的結合在保留村落鄉土元素的同時增強了現代感。在村落中,玻璃是采用透明的方式,用玻璃來做建筑外觀,通過玻璃可以看見石墻的特色并保證了安全性,石頭還是采用堆砌的方法在原建筑石墻基礎上加固,并沒有補充石墻殘缺部分,是為了增強歷史沉淀的效果。
選址原因:遺址建筑是村里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筑,在老峪村的南邊靠山,在南部區域主流線上,周邊建筑比較密集,建筑廢棄時間距今已有100年以上的歷史,之前的用途是居民的住所。
現狀:建筑圍墻只有部分外立面,有些建筑外墻可分為幾部分:保存完好的,石墻基本沒有剝落情況,但是有安全隱患倒塌;經歷累月暴曬雨淋,石片崩塌碎裂,成為礫石堆;建筑屋頂都沒有屋頂,只有少數部分還保留著木質構造頂梁,門窗有少量的保留,建筑內庭院臟亂雜,庭園中有不少大齡樹木(圖1)。

圖1 遺址建筑現場圖
設計(圖2):為了保護村落的古建筑,在建筑景觀設計中要準確把握場地的時間,空間,尺度,以及新材質的應用要遵循于當地的土、石、水和樹,做到人與環境的交流互動。
玻璃墻——重現建筑原貌輪廓,鞏固建筑的安全性。
鋼骨架的介入——不破壞原有的廢墟面貌,恢復建筑原貌,可隨時撤走更換。
符號化——當地特有的建筑符號的應用,延續傳統村落文化。


圖2 遺址場地設計圖
混凝土是一個復雜復合材質,它具有很好的承載力和耐久性,但是混凝土的缺點有裂縫,抗拉抗彎,混凝土的色彩是冷色調的,所以給人一種冰冷感,缺乏熱情。在村落中大面積使用會顯得不和諧。木材和石材本身具有真實感和天然氣息,三者的搭配彌補了混凝土情感的不足。反差比較大的材料可以在搭配上互相取長補短,凸顯出建筑的剛與柔。木材主要裝飾建筑外表皮,以木條排列的方式用在了建筑外立面部分。建筑內庭院的平屋頂是用混凝土澆筑的。石頭主要是堆砌建筑墻,石頭和木條的組合方式在建筑外形上有一個鏤空遮擋的效果。
選址原因:老峪村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村落里是沒有圖書館,在設計中要完善基礎設施,所以改造了一處廢棄的民居。位置在村落的主路上,是整個村落的中心點,也是最佳觀景點,民居的旁邊有一顆古樹,有百年歷史。
現狀:民居建筑體量太小,所以就在原建筑基礎上把建筑周邊的廢棄建筑也用作了圖書館的用地,建筑的樣式基本保存完好,建筑石墻并沒有什么破損的狀況,內部庭院雜草叢生(圖3)。

圖3 圖書館場地現狀圖
設計(圖4):在建筑的構造上,還是要保留原有的建筑構造并且對部分建筑院墻進行修復,對建筑庭院有部分改造,替換殘缺磚塊,加強原有石墻的安全性,增加院落與建筑的空間關系。融入現代材質,使建筑與村落氣息相關。
混凝土——建筑院落擴建,賦予建筑新的空間功能
玻璃幕墻——增加室內光線,擴展視線范圍
木板墻——有機材質,融入村落氛圍


圖4 圖書館場地設計圖
磚石具有堅固、耐用的特性,主要是呈紅褐色,表面粗糙的紋理具有淳樸的美感和地域特色。磚和木材在墻體結構,墻面裝飾上的結合應用能很好地體現地域特征的優越性,應該被大力的推薦使用。磚和石可以在建筑砌筑的方式上和色彩的對比上表現出建筑虛實效果。
磚和石兩個材料以組合的方式砌筑建筑外墻,在橫豎形狀和體量大小的排列方式上建筑立面呈現不同的變化。木材主要應用在建筑的坡屋頂,木板排列成面。
選址原因:老峪村的兒童數量比較少,孩子們上學也是要去鎮上,需要花費的時間大約在一個半小時,場地在村落的主要道路上,旁邊有一塊開闊的空地,地形高差比較大。
現狀:位于村落的東北邊,是民居改造項目,建筑的北面地形高度跟建筑是持平的,整個的南北地形差比較大,道路不完善,民居建筑為廢棄建筑,要對建筑進行修復,幼兒園北鄰成片的果樹(圖5)。

圖5 幼兒園場地現狀圖
設計(圖6):新概念的融入,原建筑的平屋頂啟發靈感,對屋頂進行了改造,屋頂的設計是建筑與兒童的交流對話,還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俯瞰美麗村落的地方,設計的初衷更多的是去激活這一區域,增加人與環境的交流互動。
木材屋頂——生態環保,融入村落環境和鄉村氣息。
石磚墻——不同的視覺效果,豐富建筑外立面。
屋頂滑坡——增加場地、建筑、人的互動性。


圖6 幼兒園場地設計圖
[1] 龍睿.先秦建筑地面處理歷史變遷淺析[J].西安社會科學,2010.
[2] 王海麥.試論建筑空間中的情感因素[J].新西部:理論版,2009.
[3] 高翔.淺析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勢[J].江西建材,2015.
[4] 李士博.濟南山區傳統民居研究博碩論文[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5.
[5] 8個中國最美鄉村改造,互聯網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