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舸,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專家學術委
為了加強溝通與交流,提高協會團體標準與市域鐵路工程實際的適應性。4月20日,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專家和學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家學術委”)組織的“溫州市域鐵路S1線示范工程專題調研活動”在溫州市圓滿舉行。專家學術委執行副主任仲建華、副主任于波、秘書長韓寶明,以及來自北京、上海、重慶、成都、杭州、武漢等10多名委員,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副總經理萬學紅、鐵四院技術中心王華成主任等專家參加本次委員調研活動。溫州市鐵路與軌道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建宇、總工程師杜運國,溫州市鐵辦副主任包秀明等全程參與。
為打造“溫州1小時經濟圈”,適應溫州組團式城市格局,適應溫州特殊工程地質條件,溫州線網規劃采用“市域鐵路S線+大運量系統M線”的雙層次網絡。2020年線網由3條市域鐵路S線、3條軌道交通M線組成,線網總規模235.29公里,其中市域鐵路S線總長度155.26公里,軌道交通M線總長度80.03公里。
溫州市域鐵路S1線一期工程是“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示范線工程”,是國家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市域(郊)鐵路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確定的全國首批新建市域鐵路試點項目。
S1線:東西走向,西起沿海鐵路溫州南站南端潘橋鎮,東至靈昆半島,遠期至洞頭縣洞頭島;線路全長77.0公里,規劃設站29座,其中換乘站6座,平均站間距2.8公里,設計最高時速120公里/小時;是構建未來溫州大都市核心區兩大中心(中心城和甌江口新城)的快速聯系通道,承擔都市區范圍內東西向組團間快速交通聯系,串聯甌海中心區、中心城區、龍灣中心與永強機場和半島,并服務溫州高鐵站、龍灣機場。
20日上午,調研組一行赴溫州市域鐵路S1線控制中心、S1線惠民路站、桐嶺車輛段等處進行了實地參觀,了解溫州市域鐵路建設情況。目前,S1線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土建及鋪軌工程,正在進行車站裝修和機電設備安裝,計劃年度開通。
S1線特點:1、成本相對低。溫州市域鐵路線路敷設以高架為主,降低工程造價(3-4億/公里)。
2、TOD引導貫穿全線。已對所有站點周邊500米范圍內的土地進行控制,充分發揮TOD功能,實現軌道交通與城市的互動發展,實現軌道交通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
3、不拘一格,敢于創新。采用新型市域動車組,模塊化設計,編組形式靈活。橋梁設計采取造型纖細的花瓶結構,在信號系統、通信系統、供電系統、運維模式以及標準體系上都有較大的創新和突破。

會議現場
下午召開了專題研討會,調研組與溫州市鐵投集團相關領導進行了交流討論,會議由韓寶明主持。丁建宇現場致辭,對協會專家學術委調研組表示歡迎,介紹溫州率先建設市域軌道的規劃背景,并提出了需要協會給予的支持事項實際情況。杜運國向專家學術委調研組匯報溫州市域軌道建設情況,重點介紹了S1線主要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
專家委員就市域鐵路規劃建設、關鍵技術、技術標準、運營維護模式等熱點、難點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強市域交通聯系將成為未來軌道交通發展的方向,市域軌道交通規劃在重慶、成都、溫州等地都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溫州市域軌道先行規劃理念、重慶CBTC互聯互通的一線多車成功共線試運行和成都市域快線運營組織互聯互通納入規劃并初見成效值得借鑒,協會團體標準國內市域軌道涉及的技術標準具有包容性。
通過對溫州S1線的考察,能夠加大協會在編制市域軌道團體標準的適應性、實用性。同時,專家也就實地考察的情況,對溫州市域鐵路在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提高服務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最后,仲建華對調研活動進行了總結,對此次調研活動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肯定。
他指出,市域軌道交通的發展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發展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目前行業內的熱點問題。

調研現場
市域快軌在我國目前尚無完備的標準體系,雖然相關機構出臺市域快軌單項標準,但僅從設計和車輛角度制訂市域快軌標準,在使用上存在局限性。正在制訂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團標《市域快軌交通技術規范》是一部綜合性技術標準,按“全覆蓋”和構建互聯互通線網技術發展理念的要求編制,具有較強的規范協調性和技術包容性。可為市域層次的軌道交通線路的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維、產品認證等過程提供標準依據。
《市域快軌交通技術規范》提出按走行系統分為鋼輪鋼軌走行系統、膠輪走行系統和磁懸浮系統的市域車輛。有利于提高標準的適應性。
溫州市域軌道采用的造型纖細花瓶橋梁結構、 “量身打造”大容量交流車型、點式穩步升級CBTC信號系統、同相供電技術和運營組織多模式等方面創新性、示范性的建設經驗和技術標準,值得《市域快軌交通技術規范》借鑒。
通過本次調研,有必要在《市域快軌交通技術規范》中細化市域快軌車輛通用技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