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發
4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介紹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有關情況。《意見》明確,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一些常見病、慢性病可線上復診并開具處方,線上問診的行為規范、收費、醫保支付等政策將配套支持。到2020年,二級以上醫院將普遍提供線上服務,更方便人們看病就醫。
近年來,我們熟知有“網上看戲”“網上看書”“網上購物”“網上開會”等等,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互聯網醫院,看來也是大勢所趨。對此,筆者對互聯網醫院有“四盼”。
一盼“快”,開設互聯網醫院,政府衛生健康等相關部門在審批上動作要快。起碼,互聯網醫院能夠減少人們看病過程中的“舟車勞頓”,這也是民心所向。在審批環節,也不應該有“吃拿卡要”,而是要有“只跑一趟”的服務承諾與踐行;其間,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包括規范互聯網診療行為管理辦法,適應“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支付制度以及醫療服務、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信息共享等基礎標準,相關部門也應在短期內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有關互聯網醫院的“放管服”,政府部門也應該“只爭朝夕”。
二盼“多”,此處之“多”有兩層含義:一者,就職于互聯網醫院的醫療專家越多越好,相對于線下服務的時間,他們線上服務的時間越長越好;二者,“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服務內容應該越來越多,不可僅局限于“復診”,如果需要抽血化驗、做心電圖、做B超、做手術、進行病理分析等,只要有可靠的輔助檢查信息支撐之后,醫療服務的內容應該“多多益善”。特別是要盡可能地覆蓋到老、少、邊、窮地區,對此,還要有考核制度的跟進,要有剛性指標的評比,要講透明度。
三盼“廉”,即“物美價廉”。互聯網醫院,不光是要緩解“看病難”,還應該爭取緩解“看病貴”。“互聯網+醫療健康”,并非“互聯網+大檢查”,也并非“互聯網+大處方”,對此,政府的衛生健康部門,尤其是醫保部門要做到醫療費用的“萬人均”,即線上的“萬人均”應該低于線下的“萬人均”,且越低越好。
四盼“嚴”。互聯網醫院,既關涉患者信息的保護,也關涉醫生知識產權的保護,還關涉醫保資金的保護,所以在相關制度的設計上,在相關部門的執法過程中,都應該體現“嚴”字當頭,絕不允許假冒偽劣。同時,還應當嚴厲打擊網絡詐騙。對此,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責編: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