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現在有些學問高深的人,也注意從最基本的傳統經典開始學習,并用在教育下一代方面。像一些家訓,一些幼年啟蒙讀物,有的需要摒棄,也有的可以借鑒。傳統經典里面對一些行為舉止的強調,今天看是過于嚴格了,但想一想有的是鞏固文明的,有的是意旨深遠的,都可以從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追根溯源。比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說得何等的好!有了這樣的思維,再去想象這是怎樣的一種文明傳統,不得不產生敬畏。
但是,現在這種敬畏我們不但沒有了,而且相去甚遠,連個蹤影都看不到了。我們現在是怎樣的?單講吃飯,剛剛有點東西可以揮霍了,有些場合就像當年的慈禧太后用餐差不多,奢侈到嚇人的程度。這很容易讓我們想到那段餓死千千萬萬的人和吃樹皮、觀音土的歷史,它近得就像剛剛轉身,還沒有來得及走遠,這邊就如此窮奢極欲起來。
一個人能吃多少?不過是那么一點點,可是菜要一道接一道上,桌子比乒乓球臺還要大,最后吃掉的還不到十分之一,絕大部分都要扔掉。
對食物的敬畏就是對生命的敬畏。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它們都要損失掉自己的生命來到人的面前,變成食物,讓我們果腹。想一想這是多么重大的事情。一根黃瓜、一個地瓜、一條魚、一只羊……它們終止了自己的生命,變成了人的食物。
該不該敬畏食物?我們明白了這些,才會理解西方常常出現的場景:吃飯前群體祈禱并感謝上帝賜予食物,還有那些宗教人士,他們宰殺生靈的時候,會輕念一句話,然后再做,這里面表現了多少的無奈和悲哀。(摘自《南方周末》)(本版插圖/楊永)(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