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吳瑕
突出問題導向,破解基層難題
初夏,穿城而過的楊柳河水流和緩,擇一處茶鋪,吹著風呷一口茶,這是都江堰人最愛的午后生活。吳群輝的茶鋪就在河道旁,院子里的三角梅開得正艷,她正忙著清掃垃圾、修剪花枝。“向書記,你們建議的拱門造型做好啦!”看到都江堰市灌口街道瑞蓮社區黨總支書記向科迎面走來,吳群輝大聲說。
對于這樣的和諧關系,向科說,“要引導群眾充分發揮群眾自治的力量”,以問題為導向破解基層難題,以黨建引領社區自治,這條道路都江堰市“走”得很穩。
?居民自治,“啃”下棚戶區改造“硬骨頭”
2017年7月,對年過七旬的劉啟厚大爺來說格外難忘。他從66平方米的老房子搬進了132平方米的新居,這個愿望老人已祈盼了幾十年,“第一個晚上,我睡得特別香”。劉啟厚所在的灌口街道紫東社區張爺廟片區A地塊居民都在2017年住進了心儀的房子。不到一年時間,這片棚戶區改造就全部完成了。
“摸排黨員是第一步。”紫東社區黨委書記巫練秋說,張爺廟片區A地塊地處灌口古城景區,改造難度大,如何開展群眾工作是擺在她面前的第一道關卡。
“黨員帶頭,我是黨員我先簽”社區黨員干部紛紛帶頭簽,打開了張爺廟片區A地塊改造的大門。“賠償標準是否一致?從景區搬到城外,生活方便嗎?”……劉啟厚講出了大多數群眾的顧慮。
走出去、沉下去,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巫練秋說,通過宣講、入戶走訪、開壩壩會的形式讓群眾了解棚改政策,逐步打消他們的顧慮。居民們從“要我棚改”向“我要棚改”轉變,很多人都期盼早點搬遷改造。
但隨著棚改的深入,和其他棚戶區改造一樣,難啃的“硬骨頭”出現了。“我們那個地塊不賠一萬五一平方米,哪個干喲”“這是黃金口岸,價格低了,怎么簽”……巫練秋和社區干部一次次被部分居民“轟”出來,怎么辦?發動群眾自發參與棚改工作,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以下簡稱自改委)應運而生。在社區黨委的幫助下,周仲書成了張爺廟片區A地塊自改委的副主任,劉啟厚成了自改委的成員之一。
戴著紅袖章,走進居民區,挨家挨戶做工作。“如果沒有棚改,大部分居民都買不起房,不能因為一部分人的不合理要求讓大多數老百姓住新房的夢想無法實現。”周仲書毫不避諱地說,當時社區居民徐明禮嫌賠償金額低,不愿簽約,他們和社區干部就輪流開導,甚至發動鄰居朋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跟蹤勸導近四個月后徐明禮改變了態度。
“讓群眾給群眾做工作”,短短一年時間,都江堰市就完成了5549戶1200畝危舊房改造工作,成立了27個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3個業主委員會等群眾自治組織,讓群眾自己說了算,自發解決棚改過程中的問題。
?商戶自治,“拿”下古城邊游商小販
直到今天,西街仍然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風貌。作為“松茂古道”的起點,西街文化底蘊深厚,可是在商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西街業態亂象橫生,游商小販占道經營,商家之間打起“價格戰”,三輪車、摩托車亂停亂放,這一度讓灌口街道黨工委書記高尚很頭疼。
轉變在2017年年初,西街商會正式成立。“讓游商小販入店。”既是商會會長、又是西街街長的張偉準備大干一番,吸納84家商戶會員共同改善西街環境,引導商家提升業態。
“茶農以茶為生,不準擺地攤,經濟來源斷了,怎么養家糊口。”曾經在西街擺了近二十年地攤的商戶雷慧清就特別不能理解,“我們也擺得整整齊齊,沒有擋著路呀”。
有著利己思想的不只雷慧清一個人。這時,張偉與商會成員一起,不厭其煩地跟游商小販講道理,幫他們找商鋪,促轉型,選擇適合西街歷史文化發展的業態,“你看擺地攤,價格提不起來,游客買得也不放心……”
通過黨總支引導、商會協助、商戶配合,不到半年時間,西街面貌煥然一新。雷慧清一邊擺上今年的新茶,一邊開心地說:“現在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存放茶葉也更加方便,再也不怕日曬雨淋,影響茶葉質量了”。
現在西街商會不僅發動商戶整治環境、提升業態,還亮出黨員商家身份,通過自治提升西街的社會風氣。
“今天我值日。”周歐在西街經營著一家飾品店,不僅是商戶,還是西街三個街長之一,胸前的“值日黨員”徽章格外引人注目。
不遠處,一幅黨員商家分布圖清晰標注著黨員商家的位置和街長的聯系電話。“只要大家愿意撥打我的電話,我就愿意盡最大的努力幫他們辦事情。”周歐說,“五一小長假,一個3歲小女孩走散了,我立馬在工作群、商家群里發動大家尋找小女孩的父母,不到半小時,就找到了小女孩的父母”。
現在,張偉和周歐晚飯后總愛來巡街,看看哪家有沒有什么困難,門前的環境衛生是否規范,用他們的話說,“引導商戶自治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院落自治,“掃”出鄉村旅游“致富路”
用“一把掃帚引起的變革”來形容柳街鎮水月社區這些年快速的變化,特別貼切。“臟亂差,雜草叢生,這就是以前的水月社區。”回想起最初的院落整治,水月社區黨總支書記楊益坦言工作很難做。
再難也得做,可怎么做?那就從掃地開始。13個村民小組按照“地域相近、情感相融”的原則劃分成7個院落,在院落中建立“一組三會”(院落黨小組、議事會、管委會、監事會)自治架構,讓群眾自己管理院落。
但群眾“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觀念根深蒂固,怎么叫也叫不動。“黨員包戶,每天帶頭掃地,到包戶群眾家里叫他們掃地。時間久了,他們也覺得不好意思,慢慢就帶動起來了。”包戶黨員方麗有著切身感受,“現在居民家里有什么事,有什么矛盾,也會主動跟我們擺談,干群關系、鄰里關系和睦了許多”。
這場被稱為“掃地革命”的運動在水月社區開展得如火如荼,舊貌換新顏,在院落自治的基礎上,水月社區進行了一場院落評比,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每年評選表現出色的院落,從村級公共服務資金中拿出5萬元作為獎勵,提升院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2014年,王家院子率先被評為“都江堰市最美院落”,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讓水月社區7個院落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到2017年道路已實現全部硬化。
“如何讓美麗鄉村院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社區黨總支開始發動群眾做產業,2015年4月,民俗旅游協會成立,18家民宿相繼建成。”水月社區主任周仕強說,發展鄉村旅游后,居民就自發組織修建步行道、挖溝渠、架設路燈,現在,居民靳君開設的民宿一年就能增收三四萬元。
掃地“掃”出致富路,這在水月社區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如今,都江堰市將城鄉居住區、特色街區、商圈市場劃分為1438個治理“小單元”,在黨組織和群眾“微自治”的聯動下,正煥發出新的活力。(責編: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