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定坤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關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部署要求,中江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聚焦新形勢、新目標、新任務,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試點探索出資產管理型、自主經營型、合作經營型、創樹品牌型、抱團發展型等“五大模式”,走出一條中江特色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大力推行資產管理型模式。積極引導村級集體因地制宜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管理組織,盤活村級集體“三資”,采取轉租、流轉、置辦物業等方式獲得集體收益,14個村建立資產管理型模式。針對農村土地閑置嚴重等現象,結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形成“外出流轉—集體經營—年底分紅”的方案,由村集體自主進行經營管理,重點對撂荒土地進行流轉,有效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大力推行自主經營型模式。通過建立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進行土地流轉,發展集體產業。比如萬福鎮象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1000畝,劃分為中藥材、蔬菜和糧食種植區,一部分由業主、村民成片倒包回去按照功能劃分進行種植,剩下的區域由合作社組織種植并全程提供服務。通濟鎮道樁村積極爭取上級扶持壯大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100萬元,以流轉、租賃土地或由群眾將土地入股集體等方式,栽植清脆李、愛媛等300余畝,有效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大力推行合作經營型模式。通過引進外來業主,以“公司+集體經濟組織+X”的模式合作建設農業產業園,村集體按照固定比例或固定金額保本分紅,建成34個合作產業園,為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增收提供堅強保障。比如永太鎮石獅村以“公司+集體經濟組織+財政資金+社會捐贈”為路徑,村級集體投入400萬元,公司投入960萬元,合作建立食用菌扶貧產業園,發展食用菌生產,預計今年底村級集體收入40萬元,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20元。
大力推行創樹品牌型模式。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的原則,依托自身的自然資源、區位優勢、經濟基礎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打造“中國情花”芍藥花品牌。兩大芍藥花核心景區凡龍村的“花千谷”、石埡子村的“芍藥谷”初見效益。今年,共接待游客52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2.08億元,預計石埡子村、凡龍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6萬元、8萬元,為農村集體經濟注入了強心劑。打造“中國掛面第一村”品牌。圍繞杰興鎮覺慧村手工掛面制作傳承,結合“微村落”建設,在保持家庭作坊生產的基礎上,植入體驗、觀賞功能,將“掛面村”打造成集體驗、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現代鄉村旅游中心,力爭今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
大力推行抱團發展型模式。以地域相鄰、山水相連、產業相近的行政村建設為產業聯動村,打造村級集體經濟共同體。以普興鎮山川村“四川盆底”景點、太安鎮紅泉村“桃花谷”、元興鄉西閣村芍藥基地為依托,對接全縣農旅產業融合帶建設,成立旅游合作社積極打造集瞰山、親水、賞花、美食、采摘、體驗、度假和特色種植于一體的多元化旅游綜合體,通過門票、停車費、管理費等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作者系中共中江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編: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