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波 董志 謝榮旭
大清早就出門,一路上不停解答居民反映的各種問題;上班期間只要不開會,就在走家串戶了解社情民意;晚上有時還沒擱下飯碗,又要勸慰上門訴說家庭矛盾和困難的大爺大娘……
整整十六年時光,成天盡干些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瑣碎事,但四川省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自貢市大安區大安街道馬草山社區黨委書記張惠琴卻依舊干勁十足。用她的話說:“中國走進新時代,鹽都最窮的馬草山社區也迎來了棚改春天,我這個快退休的人當然要揪住職場人生的尾巴,擼起袖子加油干嘍!”
要當好社區干部,心里先得有本“民生賬”
馬草山社區由大高路、馬草山、成龍井、長堰塘等四個居委會合并而成,是下崗失業人員多、刑釋人員多、吸毒人員多、精神病人多、退休人員多、低保人員多的“六多”社區。“在一個社區就是一家人,誰不想讓家人過得更好呢?”張惠琴沒有被窘境與困難擊退,日復一日地埋身紛繁復雜的社區工作,總結出“聯系群眾用真心,關愛群眾動真情,服務群眾下真功,造福群眾見真效”的“四真”工作法,成為社區干部們的一大“法寶”。
居民郭某考上成都某高職學校,其母長年患病,靠吃低保的父親每月只能提供200元生活費,日常開支捉襟見肘,他一度打算輟學務工。張惠琴知道后,千方百計找到小郭的親戚,詳細敘述了其困難,對方從此長期資助生活費直至畢業。如今,當上曽醫的小郭每月收入6000多元,不僅自己過上了好日子,還能幫襯家庭。
為幫助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馬草山社區與自貢市萬眾彩燈公司采取“黨組織+企業”的形式成立了彩燈生產培訓基地,每年培訓并安置社區居民100余人,不僅解決了部分居民的生計,還將銷售利潤用于幫扶社區殘疾人和困難群眾。
“張書記常講,社區干部心里有本‘民生賬,才能因人施策、精準幫扶,真正不落下一個困難群眾。”退休教師劉關錄總結道。
給刑釋人員找好出路,社區才能長治久安
“社區刑釋人員較多,好多人都是我看著長大的。他們違法犯罪必須受到懲處,但釋放后應該幫他們及時找到出路,一旦‘二進宮不光毀了自己和家庭,社區也不得安寧。”張惠琴和同事把解決刑釋人員的生計當成了大事。
二組居民余老幺(化名)嗜賭如命,連自家的住宅也抵了賭債,后因盜竊屢屢入獄。2015年,余老幺刑滿釋放,四處求職碰壁后不免灰心泄氣,張惠琴不但為他辦理了臨時救助和低保,還時常鼓勵他咬緊牙關堅持,用實際行動洗刷昔日污點。余老幺被深深打動了,在某單位當上門衛后,他用踏實的表現贏得了用人單位的信任,被長期聘用后有了穩定收入,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近年來,馬草山社區刑釋人員重新犯罪率很低,不少和余老幺經歷相似的刑釋人員有著共同體會,最困難的時候正是得益于張書記和社區干部的幫助,自己才樹立了生活的信心,進而一步步重新回歸社會。
“張惠琴摸索出了一套有效辦法,先是實施臨時救助,接著又幫忙解決就業,使刑釋人員生計有了著落。”馬草山社區黨委委員、自貢市就業局退休干部顏愛勞分析,對于大多數刑釋人員而言,只要挺過了出獄后最困難的前半年,重新犯罪的概率就會明顯下降。
再難也要搞好棚改,圓老百姓的安居夢
馬草山社區是自貢市最大的棚戶區,各種基礎設施陳舊,許多居民感嘆:“時光在馬草山社區仿佛停滯了,還是幾十年前的舊模樣。”2016年春天,馬草山社區正式啟動棚改工程,不料工作剛剛開始,各種矛盾糾紛就層出不窮:有的漫天要價,有的不肯搬遷……第一階段都推不動,后面的工作怎么搞?張惠琴下定決心,千難萬難也要啃下一塊塊“硬骨頭”。
居民曾祥林身患慢性病,離異后一直與母親共同生活。母親去世后,由于房屋產權歸曾母,曾祥林與五個兄妹擁有平等繼承權,張惠琴耐心與分散在全省各地的曾家兄妹反復溝通商量,講述曾祥林的困難以及長期照顧母親的艱辛,最后幾位兄妹均同意放棄繼承權。“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虧得張書記幫我們斷得明明白白。”住進新房的曾祥林對張惠琴感激無比。
人稱“高草藥”的居民高某三代行醫,在當地頗有名氣。高家在農貿市場當道處修建了一棟三層小樓,只要高家不肯搬,旁邊幾十家誰也動不了。張惠琴一次次上門做工作,無論對方橫眉豎眼還是冷冷冰冰,她都耐著性子勸說,反復講棚改的重大意義,講錯過了期限對大家的影響。三個多月工作做下來,對方終于簽了協議:“張書記為了大家沒日沒夜操勞,我們也不能光顧自己而讓街坊鄰居受影響啊。”
到今年5月中旬,馬草山已順利搬遷980多戶居民,無一家為此上訪。“拆了舊房建新房,大伙心里暖洋洋;棚改政策就是好,黨的恩情忘不了。”一首群眾自編的順口溜道出了棚戶區居民的喜悅之情。
“我今年63歲,社區書記的任期也只剩18個月了,唯一的心愿就是在職場生涯的最后階段全力以赴搞好棚改,讓更多的居民早日住進新房。”說著說著,性格開朗的張惠琴嗓音陡然低沉下來,“很多老人年齡越來越大,我怕他們等不及了……”(作者單位:董志/自貢市委組織部;謝榮旭/大安區委組織部)(責編:王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