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微
2017年5月8日,成都高新區發行全國首單“雙創債”(創新創業債),拓寬了“雙創”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激發區域創新創造活力,得到了國務院的高度肯定,面向全國推廣
30年前,成都市響應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在城市之南規劃40平方公里,成立成都高新區。這個自“誕生”之日就被賦予“創新”“創造”使命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直充當著先驅和試驗田,活躍在四川改革開放的潮頭浪尖。
作為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國首批促進科技與金融試點地區,成都高新區一直持續探索和構建更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集聚了超過15個細分領域的金融類機構909家,實現全年營業收入超過560億元,成為西部地區最具活力的金融機構聚集地。“雙創債”,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出的一條創新經驗。
為支持“雙創”發展
“量身訂制”融資產品
“我們不缺技術、不缺科研項目,我們缺的是拓展資金。”在成都高新區天府生命科技園,即將步入發展中期的康諾亞生物醫藥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剛說,“融資難,一直困擾著中小科技企業的起步和發展,金融部門無法對科研技術的價值進行量化評估,特別是起步階段的雙創企業,又沒有固定資產作為抵押,銀行無法放貸”。
“不能有效融資,制約了很多科技企業的創立或發展。”成都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財務部部長謝志勇說,如何打開一個銀行間市場資金進入“雙創”企業的新渠道,是高新區一直在探索突破的方向。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2017年5月,支持“雙創”企業發展的金融服務模式——“雙創”債務融資工具(簡稱“雙創債”)在高新區成功誕生發行。截至2018年3月底,這批注冊金額10億元,首單發行5億元的“雙創債”已累計發行6.44億元,采用股權投資等方式對高新區內8家雙創企業進行了投資,為誠信優質的“雙創”企業注入了穩定、低成本的新鮮“血液”。
“對企業而言,這是一種重要的融資渠道。”徐剛說,康諾亞目前已獲得資金支持1000萬元,促進公司完成了初創期的有效過渡。
“募集資金來源主要為具備理性定價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內控機制完善的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具有單筆成交量大、詢價交易制度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成都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雙創債”募集資金的發行主體應當為外部評級在AA級以上、自身或下屬企業長期支持“雙創”企業融資,且中小企業風險控制能力較強的園區經營建設企業。成都高投集團作為發債主體,綜合實力強、信譽度高,并且了解“雙創”工作融資模式,能夠確保資金切實用于支持“雙創”企業發展。
“‘雙創債務融資工具是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為支持‘雙創發展而‘量身訂制的融資產品。成都高新區成為全國首個獲得發放‘雙創債資格的試點區,意味著成都高新區在助推‘雙創企業發展、加快金融改革方面又邁進了一大步。”謝志勇說,成都高投集團此次注冊的5年期10億元“雙創債”,將用于支持創新創業園區建設和“雙創”企業發展等。目前,集團正在申報注冊第二期10億元“雙創債”。
“搭建金融與科技的橋梁,
他們一直在路上”
“其實,‘雙創債是成都高新區致力搭建金融與科技橋梁政策成果的升級版,這項服務工作,他們一直在路上。”成都中科大旗軟件有限公司財務總監何海說,2003年,中科大旗創建初期,由于無法獲得銀行貸款,幾位創始人準備把私人的房產、車輛等固定資產抵押給銀行。但在高新區管委會的不斷協調和各項支持科技創新政策的疊加推動下,企業最終獲得了一筆創業投資,在天府軟件園里邁出了發展的第一步。
“作為四川的本土企業,中科大旗能夠從艱難創立到目前在智慧旅游方面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并在全國范圍內站穩市場,離不開高新區的政策支持。”何海說,這些延續性的政策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在拓寬“雙創”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激發區域創新創造活力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不僅是‘雙創債,康諾亞還獲得包括聯想創投在內的多家機構投資。”徐剛說,成都高新區聚集各類科技型企業超1.7萬家,吸引大量具有投資價值的前沿創業項目在此入駐,這反過來也給基金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機遇。
“成都高新區正著力打造金融科技產業高地,助推金融產業提質生效。我們可以把科技創新約減為金融相關的科技,把金融變革約減為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變革。”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促進金融科技產業發展,成都高新區去年發布的金融新政20條,首次將金融科技寫進政策。對金融科技企業落戶和發展、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升級、金融科技專業載體入駐、金融科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使用,成都高新區將提供最高2000萬元支持。與此同時,為構建金融科技專業載體,成都高新區還規劃打造國際金融科技產業園區。
“立足區域金融產業良好發展態勢,未來的成都高新區將瞄準國際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目標,推進以總部業態和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新興金融產業發展,建設科技金融示范區、產融結合引領區、國際金融實驗區、新興金融先行區,到2022年打造千億級金融產業集群、建成西部金融中心核心區。”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相關負責人說。(責編: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