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70萬個村莊中,余村本來名不見經傳。可是從2003年起,因為村民們干了幾件事而聲名大噪。這個村莊,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他們干的事兒就是主動關了采石礦、封了水泥廠,因而得到了省委書記習近平的贊揚。他們也榮幸地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的誕生。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到余村調研。他在與村民座談時說道: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懂得機會成本,善于選擇,學會揚棄,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在選擇之中找準方向,創造條件,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余村人經歷了痛苦的選擇,關礦封廠的當年,集體收入從300多萬元降為20多萬元。但是他們堅定地告別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炸山毀林掠奪自然資源的發展老路。十多年來,他們全力恢復生態,美化環境。辦農場,辦旅行社,搞荷花山漂流,幾十家民宿相繼開業,引來天南地北的“洗肺”客人……而今,一千多人的小山村垃圾收集率和污水處理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去年集體收入41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高達41378元,旅游總收入超過了3600萬元。村民們做夢也沒想到美好的環境變成了搖錢樹。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同時,一些發展中的問題也逐步顯現。特別是資源環境的使用方式難以為繼的問題十分突出。
如何與自然環境友好相處,既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像上世紀40年代洛杉磯光化學塵霧事件,50年代倫敦霧霾事件等等。人類為經濟的高速發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他在書中說: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里,人類對環境最可怕的破壞,是使用危險甚至致命的物質對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這種污染多數是無法救治的。至40年代中期以來,超過200種基本化學藥品被研制出來,用于殺死昆蟲雜草嚙齒動物和其他被稱為害蟲的生物體……能夠使鳥兒不再歌唱,魚兒不在跳躍于水中……《寂靜的春天》是國際公認的當代人類第一次憂患生態惡化的發端。
記得90年代中期,我國環保部門發布的環境公報指出,城市的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相當多的城市地下水超采嚴重,農村的環境污染極具蔓延之勢。全國三分之二的河流、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在保護環境的長遠利益和快速致富二者之間,不少農村選擇了后者。對環境開始了掠奪性的使用。
面對生態危機,全世界開始行動。
1968年,以關注研究人類面臨的共同生態問題為主要任務的羅馬俱樂部成立;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里約熱內盧舉行,138個國家、102位國家元首、70個國際組織一致同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然而生態危機治理任重道遠。200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政治宣言》宣布:海平面還在上升,森林破壞嚴重,超過20億人口面臨缺水,每年300多萬人死于空氣污染,220萬人因飲水污染致命……
2015年聯合國峰會正式通過《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決定于2016年1月1日起實施啟動,包括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中國共產黨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清晰地闡述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及其改革方向、重點任務。
5月19日閉幕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部署,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一起動手,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在中華民族輝煌的5000年歷史中,對于環境保護,我們的祖先早有經典論述。《呂氏春秋》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改善,“兩山”理念正是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當代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