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姜江
他是一位拓荒者,在一塊荒地上種下了期貨這顆種子,并使之生根發芽;他也是一個標簽,透過這個標簽,我們可以看清中國期貨業的發展歷史。他就是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董事長、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中國第一位期貨博士,亞布力論壇創始人、中國最早研究和推動期貨市場發展的田源。
“期貨就是一個合同。就是說我們倆定一個合同。決定三個月以后賣給你一個東西,把價格定下來。這個就是期貨。”田源曾通俗地介紹期貨的定義。
田源插過隊,當過兵,喂過豬,留過洋,從過政,經過商。1954年生于河南的田源,16歲時下鄉插隊,20歲參軍入伍,21歲作為工農兵大學生,被部隊推薦進入武漢大學經濟系。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考試。在白熱化的激烈競爭中,田源以優異的成績勝出。研究生畢業后,他留校任教,成了武漢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田源隨后曾多次表示,雖然他最大的愿望是到大學教書,但當年他并不太愿意教書,他更喜歡研究學習“新”的東西。
1983年,田源29歲,那年他的人生開始了巨大的轉折。在一次經濟研討會后,當時在武漢大學教書的田源被國務院價格研究中心的領導看中,調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在國務院工作期間,田源參加了很多辦公會和研討會,還到各地進行調研,對商品以及價格信息流通不暢給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深有體會。“那幾年對我以后的生活理念、觀察事物、處理問題的方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田源說。
經過數年積累,上世紀80年代末,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部主任的田源開始積極進行期貨市場研究,并提出了建立期貨市場的設想。
1986年,田源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考察團成員訪問美國,深入考察了美國期貨市場。在紐約期貨交易所。他第一次看到了以幻燈片打出的石油期貨行情。了解了什么是期貨。從美國考察回來后,田源就將期貨市場研究列入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重點課題,并上報國務院領導。不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家體改委聯合組建了期貨市場研究工作小組,田源擔任組長。
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進行訪問研究時,田源就萌生了創辦中國第一家帶“中國”字頭、能夠代表中國參與國際國內期貨市場的經紀公司的想法。回國后,帶著強烈的愿望,他找到了自己的5位朋友,其中兩位原來在中南海工作,另外3位在商業部和物資部工作。田源講了自己的想法之后,6人一拍即合,隨即開始著手準備工作。
想要申請一個帶“中國”字頭的公司何其難,更何況還是期貨公司這樣一個新鮮事物。于是6個人開始分頭向商業部、物資部、經貿辦、工商局、外管局等若干相關單位進行游說,與此同時,又找來14家公司作為股東。
1992年11月11日,國務院同意成立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這個過程真是很困難,不過有夢想再加上我們的努力,最終還是實現了。”田源說。
就這樣,田源放棄了從事了近10年的職業,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成為中國“期貨界的拓荒者”。十幾年來,中國期貨業經歷了各種風風雨雨,但他“一秒鐘也沒有想到放棄”。
田源作為中國期貨業的拓荒者,是中國最大的期貨經紀公司——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的董事長、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是中國第一位期貨博士。
但田源還有另外一個“顯赫”的頭銜,那就是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主席。亞布力是俄語“果木園”的意思,1996年第三屆亞冬會在這里成功舉辦,亞布力一夜成名。
而更讓“亞布力”聲名大噪的,是2001年之后,每年一次的中國企業家論壇。這個論壇是參照瑞士達沃斯模式設計和組織的,因此也有人將它稱為“中國的達沃斯論壇”,這正是論壇的首倡者、大會主席田源最初的設想。
不過,可能沒有人想到,今天的亞布力其實是源自田源一次失敗的投資。“我最大的失誤就是在中期開始賺錢的時候,沒有控制投資的欲望,使公司的發展走了很多的彎路。”田源說。
期貨原本就是高風險行業,在管理經驗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不斷的缺乏經驗地擴張,實際上是快速地積累風險,留下了隱患,再加上國家開始對期貨市場進行清理整頓,在1994年至1999年6年時間里,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的18家公司關閉了11家,2000名員工淘汰了1500人,虧損近上億元。
1995年,亞冬會舉辦在即,可亞布力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成樣子,應黑龍江省政府之邀,時任中國國際期貨公司董事長的田源在這里投入了大筆資金。但事與愿違,投資近十年,亞布力項目并沒有實現盈利。“當時中期的資本金只有3000萬元,而這個項目就投入了3個億,這使中期財務面臨巨大壓力。”
3個億的投資,使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背負了每年高達2000多萬元的利息的包袱。如何盤活這里的資產,把亞布力“攪”熱,成了田源不能不面對的問題。曾應邀出席達沃斯論壇的田源正是從中受到啟發,才要在亞布力也辦一個中國的達沃斯論壇。
此后,亞布力的投資成就了三件事。第一,支持了亞冬會,并被評為當年亞洲最佳體育場所;第二,亞布力是中國第一個旅游滑雪場;第三,誕生了“中國企業家論壇”。
“我對中國期貨業的自信,始于對國外期貨業的觀察研究,期貨是一個在國外已經發展了上百年,并且始終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成熟行業。我相信中國也需要這樣一個風險管理行業,暫時的困難并不會影響長遠的發展。”即便是在經歷了失敗和動蕩后,田源對中國期貨業也一直如此保持信心。
2000年,中國期貨市場整頓結束,整頓之后的期市面臨著規范發展的大好時機。2002年,期市成交金額從整頓之后最低的1.6萬億元恢復增長至3.95萬億元,2003年達到10萬億元,2004年僅上半年就達到8.47萬億元。“期貨業是中國金融行業中最先經過規范整頓,進入穩定發展軌道的行業。”田源說。
那時候,從產業鏈條來看,中國的策略是:在原材料生產、進出口量大的上游,建立起定價中心;在進行產品制造的中游,要提高質量,擴大產能;在產品全球銷售的下游,要提升談判能力,提高產品價格,爭取在全球貿易中建立起低買高賣的國家商業模型,改變以往低賣高買的被動局面,提高“世界工廠”的附加值。期貨市場對這一戰略的形成非常重要,之后有關于國計民生的重要期貨新品種陸續上市交易。
說到期市服務國民經濟風險防御體系的作用,田源從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做出解釋。中國創造了經濟持續增長的奇跡,經濟的增長使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變量,中國影響世界經濟的時代已經開始。全球經濟已進入以金融為主導的時期,這就要求中國應同時建立風險轉移管理機制——風險防御體系。
面對期貨市場的大發展,田源的心情仍不輕松,作為中國期貨業協會首任會長,他身上還背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在當時,中國期市還有很多問題:法制不健全,無法與國際接軌;品種太少;專業期貨人才緊缺;期貨經紀公司沒有享受到國民待遇,很難參與國際競爭……而這些問題在一朝一夕并不能得到徹底解決。
田源頭上曾經有很多耀眼的頭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價格組組長、北美物產集團董事長、中國誠通集團董事長。但是,所有與期貨無關的頭銜現在都已經從他頭上卸去,他只是想“以3至5年的時間去做精、做大中國期貨業”。
“這個行業的創立跟我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我第一次接觸期貨到現在,沒有其他行業比期貨行業更精彩。”田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