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曦,梅 艷,胡小冬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改良西門子法采用CVD法,在電加熱還原爐內,用H2還原SiHCl3產生Si,在硅芯上不斷沉積長大成一定直徑的硅棒[1-3]。還原反應的溫度要維持在1100℃左右。從啟爐,升至反應溫度,維持反應溫度,到降溫停爐,整個生產周期要消耗大量電能。SiHCl3的一次轉化率約為15%~25%,電耗占35%~60%。提高SiHCl3的一次轉換率和Si的沉積速率,減小生產周期,提高產量,是降低電耗的有效措施。本文針對如何提高還原反應中SiHCl3的一次轉化率和Si的沉積速率進行分析。還原過程中主要發生如下反應:
SiHCl3(g) + H2(g) - Si + 3HCl(g) (1)
4SiHCl3(g) - Si + 3SiCl4(g) + 2H2(g) (2)
SiCl4(g) + 2H2(g) - Si + 4HCl(g) (3)
決定多晶硅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因素主要有原料純度、反應溫度、SiHCl3和H2的混合氣配比、混合氣流量、爐內壓力、現場工藝操作等。
對于還原過程, SiHCl3和H2的純度直接影響到產品純度,因此要嚴格控制其雜質含量。對SiHCl3而言,其純度要大于99.8%,DCS<0.1%,STC<0.1%,C<100ppb,B、Sb、As都<0.03ppb,Fe、Al、Ni都 <0.1ppb。含P、B雜質與H2反應,置換出P、B,影響多晶硅產品的質量。反應式如下:
2BCl3+ 3H2-2B + 6HCl (4)
2PCl3+ 3H2- 2P + 6HCl (5)
因此,為控制產品質量,應確保送入還原工段的SiHCl3的純度。
對于H2來說,其體積含量應>99.99%,N2<50 ppm,CH4<2 ppm,O2<3 ppm,H2O<1%。其中所含H2O、HCl等雜質將導致氧化夾層、硅棒腐蝕倒棒事故等,影響產品質量和生產周期。主要反應如下:
H2O - H2+ O2(6)
Si + O2- SiO2(7)
Si + 2HCl - SiH2Cl2(8)
因此,應增強尾氣干法回收系統中吸附柱的吸附、脫吸能力,提高H2純度和供給量,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
有人通過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法的反應過程優化控制研究發現[4],低溫時,SiHCl3裂解反應占主導,高溫時,SiHCl3氫化還原反應占主導。而且,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反應溫度的提高,SiHCl3的一次轉換率隨之提高,SiCl4、SiH2Cl2等副產物的含量呈下降趨勢。
因此,提高反應溫度有利于提高SiHCl3一次轉化率,減少副產物的生成。然而,溫度也不能過高,原因有四:(1) 還原過程中硅沉積時有兩個關鍵溫度:一是平衡溫度T0,高于此溫度硅開始析出;二是最高溫度Tmax,高于此溫度,隨著溫度升高,沉積速率降低。只有在T0 因此,實踐中常采用1080~1100℃的反應溫度進行還原反應。不過,由于紅外線激光測溫儀的測量誤差較大,硅棒溫度依靠現場控制人員目測和電流的大小判斷,雖然能滿足目前生產需要,然而要想更精確控制反應過程,提高產率、質量,降低能耗,那么,改進測溫手段,實現溫度精確自動控制將是一個重要因素。 SiHCl3還原過程中,如果參與反應的氫氣的量按化學計量比確定,實際反應中H2不足,發生副反應幾率增大,將產出大量無定形硅。根據反應熱力學方程可推測,提高混合氣中H2的分壓,有助于反應(1)(3)向正向進行,提高SiHCl3的轉化率,同時抑制反應(2)的正向進行,即抑制SiHCl3的熱分解反應。因此,使H2過量,是抑制副反應,提高SiHCl3轉化率的必要條件。下面是該結論:“提高H2分壓有助于促進SiHCl3氫化還原反應,抑制副反應”的熱力學依據。SiHCl3的還原過程是一個恒溫過程。根據化學等溫方程式[5]: ΔrGm = RTln(Q/Kθ) (9) 對還原過程的三個主反應(1)(2)(3)分別寫出其反應熵表達式: 其中,PHCl、PSiHCl3、PH2、PSiCl4分別表示非平衡態下各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分壓。 由式(10)(11)(12)可知,增加反應中H2的量,即提高H2分壓,將減小反應熵Q值,而此時反應平衡常數Kθ是個定值。Q值減小到小于Kθ時,反應(10)(12)向正向進行,反應(11)向逆向進行,從而促進SiHCl3還原反應,抑制副反應;如果H2分壓不足,副反應發生的幾率將大大增加。 有人[6]用Gibbs自由能最小法模擬了不同混合氣配比條件下,SiHCl3一次轉化率與溫度的關系,發現在某一反應溫度,隨著H2/SiHCl3值的增加,SiHCl3的一次轉化率均隨之提高。實際生產中,當還原爐的混合氣配比H2/SiHCl3值為 3.5∶1時,容易產生大量深褐色無定形硅,表明發生了大量副反應;當提高到5:1時,無定形硅幾乎消失。這從實踐上證明了這個結論。 然而,混合氣配比H2/SiHCl3的值不能過高,原因有三:(1) 配比值過大,大量氫氣未參與反應,造成浪費。(2) 氫氣量過大,減少SiHCl3與硅棒表面碰撞幾率,降低硅的沉積速度。(3) 過高氫濃度,會增大P、B等有害雜質的析出幾率。 因此,混合氣配比H2/SiHCl3值應控制在合理范圍。實踐發現[7],H2/SiHCl3=10∶1較合理。目前,國內一些產線采用的混合氣配比要遠低于這個值,可能是從提高沉積速率方面考慮的。而且,在從啟爐到停爐的整個生產周期內,混合氣配比值是恒定的。提高現有混合氣配比,在保證沉積速率的前提下,提高SiHCl3一次轉化率和產品質量,在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工藝中有重大意義。鼓泡式汽化器,由溫度控制SiHCl3分壓,H2流量控制混合氣總壓,都是間接測其流量,從而控制混合氣配比,控制連鎖不夠靈敏。而Liebig管式汽化器[8]從設備結構、能源消耗、控制靈敏度來說,都優于鼓泡式汽化器。當然它也有自身不足,如還原爐開始運行階段,SiHCl3液相在Liebig管式汽化器中是否完全汽化無法保證。Liebig管式汽化器的應用與改良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關鍵。 確定了混合氣配比和反應溫度,在保證沉積速率的前提下,通入還原爐內的混合氣流量越大,則還原爐產量越高。因為增大爐內氣體流量,爐內氣體的湍流程度增加,能有效消除灼熱載體表面的氣體邊界層,同時流量大時氣體鮮活,分子激活性高,從而加快還原反應速度,提高硅的實收率。但是,混合氣流量也不能過大,否則混合氣在爐內停留時間過短,轉化率反而降低。同時,混合氣流量過大,對CDI系統的處理能力也是一個考驗。 根據化學反應等溫方程式可以推知,壓力變化對恒溫過程,而且反應前后氣體的物質的量有變化的反應化學平衡的影響:增大壓力,平衡向氣體的物質的量減小的方向移動;減小壓力,平衡向氣體的物質的量增加的方向移動??疾煳鏖T子法的三個主要反應,對反應式(1)(3),反應物的物質的量小于生成物的物質的量,對反應式(2),反應物的物質的量大于生成物的物質的量。因此,為了促進反應(1)(3)向正向進行,同時抑制反應(2),減少副產物,提高SiHCl3的一次轉化率,需要降低系統總壓。 文獻[6]用Gibbs自由能最小法模擬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的反應過程。其結果證明了這個結論。同一反應溫度下,系統壓力由0.4MPa依次降低到0.02MPa,SiHCl3的一次轉化率隨之漸次增大。然而,1100℃,0.1MPa時,SiHCl3的一次轉化率只有2%~3%,這與普遍的生產實際(0.11~0.17MPa,一次轉化率15%左右)相差較遠,說明該模擬存在較大誤差,需要進一步修正。 從沉積速率考慮,壓力的增加會增大反應粒子的活化分子數,和分子與硅芯的碰撞沉積幾率,從而促進反應和提高沉積速率。如果壓力過低,反應粒子的活化度不夠,與硅棒碰撞的幾率降低,會導致沉積速率降低。采用加壓還原工藝,提高爐內壓力到0.6MPa,生長周期減少,單產電耗降低明顯。經多公司生產實踐驗證,還原爐內壓力從常壓升至0.3MPa,沉積速率沒有明顯改變,當升至0.4MPa以上時,有明顯提高。說明當體系壓力提高較大時,壓力變化對沉積速率的影響要顯著于對一次通過轉化率的影響。具體的影響機理和實際效果需要進一步論證和實踐檢驗。 現場工藝操作,對維護生產線穩定運轉和保證產品質量也至關重要。比如升溫過程中,加減電流不能過快,以免產生較大的溫度波動,出現溫度夾層、硅棒裂紋等。 決定多晶硅產品的品質和產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料純度、反應溫度、SiHCl3和H2的混合配比、混合氣流量、爐內壓力、現場工藝操作等。本文分析了影響SiHCl3轉化率、硅沉積速度的因素及相應的控制方法,SiHCl3還原工藝作為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工藝中的核心工藝,需繼續深入研究,以達到保質提量,節能降耗,減少成本,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目標。 [1]曹勝軍.多晶硅生產工藝現狀及改良西門子法工藝流程[J].化工管理,2016(20):21. [2]楊 濤.改良西門子法生產多晶硅工藝設計探討[J].貴州化工,2009,34(3):7-11. [3]郭 丹,王恩俊,武錦濤.改良西門子法多晶硅生產工藝關鍵設備[J].當代化工,2013(7): 912-916. [4]李國棟.基于Gibbs自由能最小法的反應過程優化設計的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7. [5] 上饒師范學院.無機及分析化學網絡課程-第四章 化學平衡[EB/OL].http://www.sru.jx.cn/chemone/6-2.htm. [6]歐陽旭.氣固相反應的Gibbs自由能最小法模擬[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 [7]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教育教材編審辦公室.多晶硅工藝學[M].北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1999:50-60. [8]楊志國.多晶硅還原中三氯氫硅幾種汽化方式的比較[J].科研探索與知識創新,2009(7):89-90.3 混合氣配比


4 混合氣流量
5 爐內壓力
6 現場工藝操作
7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