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家飛
很多人一開始為了夢想而忙,后來忙得忘記了夢想。我的輔導員在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羅振宇的騙局》。開篇講述了一個名叫劉剛的人,他整天都在忙,生活日常被各種學習計劃充斥滿滿,早晨一睜眼,先聽60秒羅胖教導。刷牙與吃早飯時,打開“喜馬拉雅”完成30分鐘的音頻學習。然后出門上班,地鐵上,再點開“知乎live”,聽了3個知名答主的經驗分享;中午吃飯與午休的時間,又點開了“在行”抓緊學習《如何成為寫作高手》。下班路上,又打開“得到”,“我在上面訂閱了5個專欄”。吃完飯打開直播,聽李笑來的《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最后劉剛帶著滿滿的充實感,終于無比欣慰地進入夢鄉。
讀完這些文字時,給我的第一感覺,只覺得這個人過得好累,可反過來想想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呢,雖然不像文中說的那樣夸張,可一天到晚被各種大小事情充斥著的生活,卻是出奇地一致。
的確,我們都在忙,你為什么把自己弄得這么累啊?就像劉剛回答的一樣:“時代變化得太快,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夠用。”“別人懂的東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其實劉剛擔心的問題,也正是大家共同擔心的問題,所以由此給出了一個名詞——知識焦慮癥。何為知識焦慮癥?就是我們對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和新的認知更迭始終有一種匱乏感,因為擔心自己知識匱乏而落后于社會和他人,從而產生了一種心理恐懼。“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緊這個時代,更加快速高效地吸收和學習。”一天不求知,我渾身難受。
文末提到,其實我們的這些看似“充實”的生活,看似在不停地學習進步,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是一種自欺欺人。看見別人學英語,自己也跟著學英語。看見別人寫作,自己也跟著寫作。看見別人編程,自己也跟著編程。學完發現還是解決不了焦慮,其實你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這些所謂的學習,實際上只是在用戰術上的努力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說白了,就是自己雖然想成為更好的自己,但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怎樣的。
我們每天都在被各種事情纏著,其實真正坐下來想一想,自己究竟做成了什么事情呢?我們只會隨波逐流,看著別人怎么做,自己跟著做,無非是一只無頭蒼蠅亂撞罷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境況,是因為我們沒有弄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個沒有目標的學習方式,只能是徒勞無功的。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是說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純粹就是一個傻子。當然我們不是提倡大家坐以待斃,在這種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最有效的學習不是碎片化學習,而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想想自己,自進入大學以來,也是忙得暈頭轉向,可真正回過頭來想一想,也沒干出來任何成績,也僅僅是白費一身力氣罷了。一開始為了寫作,每天熬到深夜,寫散文,寫詩歌,絞盡腦汁好不容易寫出一篇,開始忙著四處投稿,投給這家報社,投給那家雜志,忙碌了一年多,到頭來成績平平。雖然說,我沒有想過成為作家,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發表一篇,還想發表第二篇,進入市作協了,還想進省作協。當你用盡所有力氣去干一件事情時,得到的結果差強人意,一方面你不會太失望,一方面你也不會太滿意,所以也就逐漸失去了奮斗的激情,最終,徹底沒了興趣。既然當初沒有想過成為作家,那為何又那么拼命去做呢?同樣,我又在利用課余時間練字,硬筆字、毛筆字都寫,終于有一天,自己加入了中國硬筆書協,第二天我就后悔了,原來這個虛名根本沒有任何用。同時,我又擔任著某家文學社的主編,然后忙著審稿、出版,平時還不時有人找過來,要你給他改稿子,身邊的朋友、同學,也都陸陸續續前來,推脫吧,礙于面子不好意思。不推脫吧,實在是忙不過來。
所以,成就自己,不是要你成為一個“百科全書”,而是要你專注于一個領域,把這項學問做熟、做精。中國人口那么多,我們不缺全能人才,因為根本不需要,我們缺的是某個領域的頂尖者。這種撒網式的速成學習法,只能由于自身容量不夠而被撐破,我們接觸著各個領域,學著各種科目,其實并沒有學到知識,你得到的知識其實根本稱不上知識,充其量只是信息。也正如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識。”
所以,治療知識焦慮的最佳方式,就是你能在某個領域上達到專業水平。請不要被眼前的各種“學習”所迷惑,當你整天忙忙碌碌而越發空虛的時候,不如停下來想一想,你究竟想要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有了目標才有航行的方向,專注于某一領域才能更有精力地去把它做好。所以,朋友,請不要一開始為了夢想而忙,到后來忙得忘了夢想。業精于勤,業精于細,業精于系統,業精于專業。 (摘自《做人與處世》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