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始于1890年,一個名叫凡·高的荷蘭畫家突然中槍,之后因救治無效而死亡,年僅37歲。后來,在法國阿爾勒地區,郵差約瑟夫交給兒子阿爾芒一封凡·高的親筆信,讓他給凡·高的胞弟提奧送去。
那是凡·高生前寫給弟弟提奧的信,沒來得及郵寄,凡·高就遺憾離世。凡·高的死坊間有諸多流傳:精神崩潰、割耳自殘、開槍自殺……這讓阿爾芒遲遲不愿意替一個自殺的“精神病人”轉交信件。
當他終于開始打探提奧的消息時,才得知提奧已經在半年前因哀傷過度而去世。阿爾芒了解到凡·高是一個在巴黎很有名氣的畫家,和弟弟的感情深厚,并且像熱愛生命一樣熱愛繪畫。
好奇心促使他來到凡·高生前最后生活的地方四處走訪,試圖查出凡·高死因的真相。他找到凡·高生前居住的旅館,老板的女兒艾德林告訴他:那一天,她親眼看見凡·高踉蹌著回到房間,他的爸爸喊來了醫生,并追問他到底發生了什么。
她隱約聽到凡·高說“就當我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吧”,可在場的人并不相信。凡·高的腹部有顆子彈,但是他并沒有槍。自殺的謠言第二天就傳遍了小鎮,凡·高的弟弟提奧也在下午趕到了醫院,然而凡·高還是在晚上因為傷口感染而死去了。
“那天他像往常一樣背著畫夾出門。他愛畫畫,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外面畫畫,他畫田園農莊、河流船只。一切我們覺得很平常的事物都被他熱愛并畫進他作品里。” 艾德林這樣說。
阿爾芒來到小河邊,在年輕的船夫口中,凡·高是一個很喜歡在河邊散步和繪畫的人。“他甚至常常在黎明時分來這里捕捉特殊的光線。”
“但是我不太懂得怎么捕捉光線。”船夫自嘲道,“他不常說話,喜歡坐在那里觀察……他畫畫時,偶爾會有烏鴉來啄食他的午餐,他會停下來認真地觀察烏鴉。我想這家伙也許很孤獨。”
他拜訪了傳言中凡·高的女伴,那是一位有優雅氣質的女士。對于流言,她感到很憤怒。她的父親十分欣賞凡·高,于是讓她做凡·高的肖像模特,他們的關系僅此而已。“作為藝術家,他是個天才。”女士這樣說。
還有教堂的修女、酒吧的服務生、農場的老人、畫材鋪老板……這些人一一回憶了凡·高生前的最后時光。他們都無法想象一位對生活充滿熱情的陽光青年會開槍自殺,了斷一生。
醫生加特在凡·高生命的最后一刻照料著他,凡·高叮囑說:“萬不可起訴其他人,就確定是我自殺的吧。”人們沒有找到發射子彈的手槍,連凡·高出門的隨身畫箱也沒有找到。人們可以確定的是,凡·高并不是自殺,他不是一個漠視生命的人。
影片由15個國家的125位畫師,以畫家凡·高生前的作品為藍本,手工繪制了65000幀油畫,繪畫加制作,用了足足7年時間。用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件串聯起凡·高在去世前最后那段時光和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人物,帶觀眾穿越回19世紀末的歐洲,并陪伴凡·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