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緊跟政策方向,符合整體政策要求,才能使內部管理內外和諧,互贏互利。繼分類改革后,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矛盾日益尖銳,公益類單位的內部財政管理問題則尤為突出,伴隨相應法律法規文件出臺,該領域成為重點管控對象。文章依據我國內部事業單位(公益服務類)相關現狀,具體分析了控制制度面臨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和方法建議,目的是積極推進分改政策落實,為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發展起到示范、借鑒作用。
關鍵詞:內部控制問題;分類改革;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
伴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管控體系漏洞日益呈現,有時甚至存在影響惡劣的違法亂紀行為,諸如轟動一時“郭美美事件”,存在紅十字經紀業務運營、服務項目投資、品牌資源管理等問題,一度成為社會輿論焦點,以致在時間風波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引發社會對公益類部門信任度降低,來自各方組織捐款數額銳減等問題。因此,社會關注度愈高,公益部門財務管理體系愈要科學合理應對多方檢驗。
一、研究意義
財務內部控制涉及會計相關知識,是政府部門、企業單位實現內部資源整合利用、科學管理運營機制、維系體制生存發展的重要管控體系。就最新分類改革行政內部規范政策而言,指從單位目標出發,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理。從社會角度看,公益類事業單位控制管理是為了實現公共服務職能,保障公益事業有序、公開、合法進行,確保社會公正。從內部角度看,學術界將內部監督、風險評估、內部環境、信息溝通、控制活動作為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五大評估要素,其中內部環境是風險評估前提和基礎,組織、構建控制活動取決于風險評估結果,信息溝通是各部門交流協作保證,確保整個控制體系有效施行則離不開內部監督發揮職能[1]。在全民監督社會大環境下,實行科學內部管理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問題的需求和作用日益突出。
二、問題分析
(一)風險意識薄弱
由于公益類事業單位缺乏行政性和生產性等屬性,其存在不與社會經濟生產產生競爭關系,內部管理一團散沙,財務上更是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相較于傳統公益服務類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在于公益服務,風險評估和信息溝通存在很大空白,沒有真正將財務問題從內部控制制度中分門別類,職能分工不明晰、風險意識低下,忽略了財務問題潛在影響,導致財務問題頻生引發的信任危機,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均十分低下。
(二)內部監督不足
事業單位將整體預算算作往年收支增量比,籠統計算,缺乏財務制度的科學規范和應對能力,導致大量財政赤字情況。內部監督視而不見,相關部門溝通不及時、信息不對等,且人員合作缺乏管理,沒有真正履行內部控制制度職能,從而使整個公益服務類職能難以發揮、流于表面,阻礙社會服務類部門發展和改革。同時,監管不力勢必造成單位內部形成壁壘,滋生腐敗,形成大規模職權浪費、以權謀私現象,引起惡劣社會影響。
(三)管理意識欠缺
作為內部控制體制領導,要具備一定領導能力、管理能力、洞察能力等綜合素質,其中,對于內部管理應提起相當重視,從思想觀念入手,給部門灌輸科學管理、合理分工意識,給具體行動提供思想指導。如果領導人本身缺乏管理意識,嫌麻煩、懼改革,那么員工既無法了解具體政策要求從而相互配合,也無法主觀上真正發揮部門職能。
三、解決對策
結合分類改革后內部控制目標(確保單位經濟活動守法、資產安全及有效使用、財務內容完整真實,規避防范舞弊和腐敗,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我國公益類事業單位應當合理健全內部管理機制,強化相關評估人員風險意識和領導人員管理理念,進一步完善系統管理條例。
(一)強化風險意識
定期開展教育培訓課程,對單位內部人員進行理論強化,增強其對內部控制重要性認識程度,并落實于實踐,能夠積極配合管理程序、合理舉措。同時,自上而下強化“風險危機”理念,要求內部人員在運行機制、資源調配時保持警惕,將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做整體考量,科學配合,合理應對,以求職能部門在做出決策時能將風險降至最低,即使出現突發狀況也能在不損害公益名譽的前提下及時、有效應對。
(二)規范財務管理體制
事業單位財務部門只有在會計部門獨立基礎上才能發揮其應有職能,對財政預算、捐款調配等職權應當具備相當規范,確保其獨立、客觀和真實性。從會計人員任用上,要嚴格按照國家用人標準,確保能夠勝任崗位需求和具備良好職業素養[2]。集中管理內部財務問題,采取分級體制,如若必要上級單位可回收財務權。統一設立報賬點,集中核算,用統一的財務管理政策規范內部控制權利。
(三)完善監督制度
社會監督和內部監督相結合是事業單位公共監督最為有效方法,這其中,內部財務監督又是監督重點。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統,可以為財務內部控制提供準確信息和切入點,以監督手段實現內部控制。一方面,不定期聘請外部專家團參與內部體系評定,提出整改策略,保證體系務實健全,將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落實到審計工作流程,確保其權威性。同時,另一方面,財務警示系統能夠有效規避風險、杜絕貪腐、合理規劃財務發展,科學、系統地建立警示機制,既能開展內部監督工作,又能相應策劃應急措施,一舉多得。
四、結束語
想要科學開展社會公益事業、促進公益服務良好氛圍,必然要求職能部門有效管理和實施。在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條件下,加強財務監管,結合社會特色和具體情況,強化工作人員自覺性、警惕性、積極性,推動我國公益化事業單位財務內部監管工作有序開展,履行應有責任。
參考文獻:
[1]張志剛,郝慧慧.分類改革后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問題探析[J].當代經濟,2015(8):56-57.
[2]崔清澤.對事業單位會計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建議研究[J].財經界,2016(30).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