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 李敬巍
內容摘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不僅是國家實現強國戰略的重要政策措施和指導思想,也是東北發展的寶貴機遇和轉折點。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因素的積極參與和其對經濟發展起到的支撐作用,必須堅持以文化創新為指導思想,首先從歷史、政治、思想各方面分析原因,著手倡導東北人更新落后的思想觀念,發展適合現今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理念,從而最終提出東北老工業基地文化創新的舉措,讓東北經濟重新煥發生機。
關鍵詞:東北經濟振興 東北地域文化 創新
探討東北的經濟復蘇,我們首先要意識到文化的參與程度和支柱性力量。由于東山區,西草原,中平原的自然條件,東北很早就形成了其獨特的地域文化,漁獵文化、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這里匯聚發展、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多元統一的文化格局。而東北的地域文化經歷了早期的漁獵—農耕—游牧文化,清朝封禁時期的“流人”文化,到封禁解除后的移民文化,淪陷時期的殖民文化,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拓墾文化。在這轉變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著眼于經濟全球化、市場發展現代化的現實;另一方面,在具體付諸實踐時,又由于存在資源漸趨枯竭、計劃經濟影響過剩等問題,再加上無法走出東北地域文化觀念的局限,對東北地區經濟振興和發展造成了極大阻礙。我們只有創新東北地域文化,才能更好為東北地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進而達到重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目的。
一.東北地域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局限性
新中國成立以后,東北憑借其石油、鋼鐵、煤炭等資源的天然優勢大力發展重工業,成為工業水平領先、支援全國發展的國家工業基地,計劃經濟充分發展,占絕對地位,經濟發展呈現欣欣向榮之態;卻也因過度開發,為后來的產能過剩、國企橫行買下了伏筆,改革開放之后,東北沒有及早考慮產業多元化發展,繼續沿著之前的方向前行,沒有適時向市場經濟轉型,故而舉步維艱,陷入了尷尬境地,發展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制約東北經濟發展的瓶頸若究其主觀原因,應被歸為東北的文化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東北地區城市化率高,東北人安土重遷的意識淡薄。東北地區的城市化率全國領先,農村的人口比例很低,而相較于城市居民,農民則更具有返鄉意識;“闖關東”現象曾引來一大批為發展和糊口移民而來的勞動力,而這些勞動者自然會在經濟環境差的情況下考慮去其他繁榮的地區發展,進而定居。這種外流現象普遍,且一般不考慮回流,也導致了東北人才的流失嚴重,同時加劇了老齡化問題。
其次,關系社會、人情辦事成為了東北盤根錯節的頑疾。在東北人的交際圈中通行的是東北的一般等價物——人情,人情買賣在這里成為了普遍現象,一邊不斷地欠,一邊不斷地還,欠的人情同樣要用人情還。辦事要靠“走關系”這一點在東北被格外強化,成為了人人心知肚明的潛規則,甚至一點小事都要通過認識的人“走后門”。而每一次違背規則的請托,都意味著一次合理訴求的被駁回,既得利益者的不愿放手使其他人失去了應有的權利。況且作為一般等價物的人情不透明程度又極高,從而導致了上學難、看病難、辦事難等系列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整體上也導致了體制的僵化,引發了并不處在體制中的勞動者關于不公的抱怨和厭惡,使得更多人開始唱衰東北經濟。
第三,對于國企的過度依賴和吃大鍋飯的思想影響。計劃經濟曾為東北帶來了無上的光榮,卻也留下了極大的惡劣影響,長期的計劃經濟和“包分配”、“鐵飯碗”思想使東北人缺乏了主動的創造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凡事靠等的心理,在這種心態下,許多失業者不再積極尋找就業機會,而是選擇勒緊褲腰帶靠低保混日子。對平均主義的習慣使得東北的政府在面對企業時,無論其處于怎樣的經營狀況,都予以支持,無法做到市場自然的優勝劣汰;同樣使得企業在面對職工時,較少能根據其個人工作效益分配工資,易引發工作者的憤懣和消極怠工,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最后,規則意識的淡薄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同樣存在。東北人骨子里的閑散似乎很早就由這片大地不同于其他地區的氣候因素決定了,高緯度寬廣的大平原,一年中卻僅有三個月適合播種,在農耕文化時期,漫長冬季都交給了閑來無事的交游,促進了東北人特有的幽默感的培養,也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進入現代社會之后,東北人重體制、輕規則的慣性思維仍在繼續,而當代市場經濟恰恰需要規則意識作為支撐。
二.優秀文化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作用
我們要探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文化方面的創新途徑,不僅要研究東北地域文化在這里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樣也要看到那些優秀的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的正效益。深入了解東北地域文化特征從而汰劣留良才是我們現在首要完成的任務。
首先是東北地區特有的的文化認同感,即“我是東北人”的超越省籍的身份認同。東北居民的泛地域認同至今仍不輸于各自的省籍認同。在日常生活中則體現在,當面對其他地區的居民時,無論是“吉林人”、“黑龍江人”或是“遼寧人”,通常都會選擇自稱為東北人。追溯這一現象的歷史根源,與“闖關東”帶來的方言融合現象密不可分,也與東北區域復雜而動蕩的行政區劃調整有很大關系。而文化和身份的認同感使得溝通交流與協同合作在東北顯得更為輕易,在工作時也更能做到相互理解與包容。
其次,東北人擁有一股子“闖勁”。這個“闖”字即是“闖關東”的精髓,為了養家、為了生存而披荊斬棘的墾荒者們骨子里都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血液中流淌著拼搏精神,他們將自己的人生當作賭注押進了關東大地這片天涯洪荒,為東北地區的土地開發做出了突出貢獻。建國后的東北也憑借著這一股精神從原先的“北大荒”一躍成為了“北大倉”。東北人的闖勁和韌勁和百折不撓都是經濟建設中的寶貴精神財富。
三.現階段東北老工業基地文化創新的路徑
要振興東北人的精神,需要各種組織和個人的積極參與,需要政府確立服務與創新的觀念,企業打造全新的企業文化,公民重塑個人品格。因此,結合當今東北地區在文化創新領域正在做的努力,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打破思維定式,轉變經濟觀念,揚棄地域文化。東北老工業基地應該解放思想,立足當前市場競爭環境,有選擇地繼承發揚東北地域文化,重拾“闖關東”精神中敢為人先、一往無前、重義守信、自強不息的思想,并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精神財富對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同時,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缺乏商品意識、默許人情買賣泛濫、忽視規則等與市場意識相悖的文化特質,則應予以摒棄,將思維變得更開放化、主動化。曾經依賴計劃經濟的東北,在面對現代市場經濟的沖擊后,必須及時轉變經濟觀念,打破計劃經濟模式,突破舊時思維模式的禁錮,培養商品意識,增強創新意識。
提高人才意識,加強對教育和文化資源的重視。人才作為創新的根基,是東北老工業基地重新煥發活力、提高整體競爭力的實踐者。東北地區人口增速的放緩和人口結構的老齡化,使其飽受人才流失和招工難之苦,人口因素幾乎已經成為了當前東北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尤其在高新技術領域,高層次人才短缺現象愈發嚴重。這就要求政府建立系統的人才發展體制,吸引“雙高”人才的加入,建設留住人才的土壤,堅持以人才資源驅動經濟發展。老工業基地不僅應當培養大批熟悉市場經濟規則,勇于開拓進取的企業家人才,更應當大規模開展多種勞動技能訓練,使得不同層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產業和勞動崗位的人都能盡快適應產業結構轉換的需要。
強化品牌建設,用創新激發經濟活力。東北文化產業特別是在文化品牌的數量和社會認知度方面,與經濟發達地區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且發展呈現出疲軟的現狀,這與文化產業的創新力度不夠有關。東北地區在文化產品方面的創意過多地停留在早期的鄉土文化層面,包括在小品、二人轉文化中也能隱約有落后思想的影子,然而當人們從單純的“圖熱鬧”發展到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時,文化產品就必須進行創新。必須加大對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打造并打響屬于東北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其影響力,而在這一過程中,也要切忌急于求成。
創新賦予文化鮮活的生命力,使文化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更是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手段,在市場化的今天,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根本任務就在于文化的創新,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轉變東北地域文化中陳舊的落后的觀念,大力發展創業文化,最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麗萍.解構東北區域文化,振興東北區域經濟[J].商業研究,2005
[2]于波、赫亞紅.東北地域文化創新與區域經濟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
[3]馬兆俐,陳紅兵.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文化反思及創新[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作者介紹:黃冠,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中文系在讀生;李敬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