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芬,范馨香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信息技術系,福建 福州 350017)
國際電聯曾預測,未來世界是無所不在的物聯網,是一個智慧網絡的世界。物聯的智慧網絡將涉及智能樓宇、智能家居、管道監控等諸多領域,構建全新的城市發展形態。網絡工程設計與綜合布線系統進入智慧網是極其必要的,可以有效地解決目前遠程化管理和高成本維護和誤操作等一系列問題[1]。
網絡工程設計與綜合布線是物聯智慧網絡的基礎設施以及強有力的支撐,涉及建筑、信息通信、控制等多個領域。經過網絡設計和布線可以實現智能化,對網絡布線管理與智慧城市綜合管線的管理進行集成,從而實現智慧網絡的集成。智慧網絡給網絡設計與布線系統帶來了技術的革新,將由傳統技術向智能技術轉變[2]。在新的網絡環境下,網絡設計與綜合布線是智慧網的承載者,高等院校開設的“網絡工程設計與綜合布線”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目前的大量相關教材仍比較傳統。一般只涉及普通辦公樓宇的語言與數據的網絡設計和布線,部分涉及中心數據交換的工程設計與布線。在智慧網絡的現代環境下,網絡設計與綜合布線已經應用到各大領域,比如智能大廈、智能家居等智慧網絡領域,因此教學內容需要改革和充實。
在教學內容調整上,以智慧網絡時代下的新需求為重點教學內容,在傳統的網絡設計基礎上增加傳感器自組織網絡的設計,把傳統綜合布線和系統集成設計進行結合,完善智慧網絡的最后一公里設計與布線施工[3]。同時引入最新的智慧網方向相關的知識理論、專業技能,加強物聯智能化應用方向的教學研究和實訓項目開發。結合企業項目資源,構建資源庫架構,設計新的教學模塊提高課程質量[4]。編寫新的教案、講義等教學資源,包括教材資源、工程案例、實訓指導書等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模式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項目任務驅動為目標的教學模式。以“工程設計與施工”為導向,遵循學生理論規律,融合網絡工程師、綜合布線工程師、智能樓宇工程師對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工作態度的要求,本課程開設多種教學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該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下達任務書,每個項目中都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學生根據任務展開學習,讓學生通過完成一系列任務完成實踐流程。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有智慧網絡系統設計、智慧網布線圖紙設計、傳統網絡設計與施工、傳感網絡設計與施工、系統集成設計與施工等多個項目,如表1所示。

表1 任務驅動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模擬實際工作環境,主要分析學生的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由客戶提出組網需求,設計人員按照需求設計智慧網絡并輸出工程圖紙,施工人員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施工,竣工階段由測試人員進行質量測試,最后由監理和客戶進行工程驗收。學生擔任不同角色,能夠幫助學生熟悉工作環境,掌握工程的每個環節,主要是為了達到工學結合的長效機制。
利用校內新建的綜合布線實訓室,將課堂搬到實訓室。將學生進行分組,每4~6個學生組成一個團隊。團隊人員要求男女結合,角色分工。要在實訓中創設相應的團隊合作情境,團隊成員分別負責設計圖紙、審核圖紙、耗材統計、工程施工以及項目驗收等工作。同時引導團隊成員進行討論分析,改良方案和施工技能,提升職業技能和素養。
除了線下的課堂理論只是講授和實訓室的項目訓練外,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依托素材豐富、資源立體的課程教學資源庫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資源共享,比如開展教學微課、慕課等實用教學資源[5]。讓教師在授課中不斷提升,讓學生在線上學習中深化知識,進一步掌握理論知識。實現線上線下隨時學習等教學模式改革。
在項目實訓過程中,鼓勵學生通過團隊的研究性學習,提升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總結工程經驗,將組建智慧網絡設計與布線工作室,把在智慧網絡應用過程中的想法轉換成項目生產力。教師做好指引性的工作,學生自主創業和創新,并自主管理團隊。以工程隊的模式開展創新創業模式,為今后網絡工程設計方向提供項目經驗和團隊基礎。
該課程的考核改變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的方法,開展多元化考核方式。首先是教師對學生的考核。主要內容包括對理論知識、學習態度的考察;團隊協作、項目展示以及專業技能的考察等。其次是學生團隊的互相考察,團隊之間對項目的設計規范、安裝質量等方面進行互評,互評成績最后由教師核定。最后還有企業對實訓項目的遠程考核,由學生錄制一段項目驗收視頻,按企標準業規范化工程文檔,邀請企業廠家對學生的施工項目進行遠程考核。
這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既能有效地監測教學效果,又能提高學生各項能力,整個考核過程豐富合理。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可以全面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如表2所示。

表2 采用元化考核方式的教學效果比較
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改革,完成教學內容向智慧網絡設計與綜合布線結構化內容轉變,開發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法。形成工學長效結合的良性循環,重構“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同時與企業建立多渠道的合作關系,探索更多的實踐性課程改革,推動“雙師型”素質教學團隊建設,為課程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可能,從而滿足現在當下和未來的教育方向與就業需求。
[1]駱小平.智慧城市的內涵淺析[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0(9):10-15.
[2]鄧小明.中職《網絡綜合布線》精品課課業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3(6):11-12.
[3]陶帥.淺談《綜合布線》課程的改革[J].無線互聯科技,2015(19):103-104.
[4]尹洛蓉.開發共享型課程資源庫,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以畜牧獸醫專業課程資源庫建設為例[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5):230-231.
[5]黃百鋼,王忠.MOOC與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4(z2):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