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東梅
王海容,1938年9月出生于長沙。其祖父王季范是毛澤東的表兄,其父王德恒是王季范的獨子。
抗戰初期,王季范找到早年在湖南一師的同事、時執掌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的徐特立,請其介紹王德恒前往延安參加抗戰。在徐特立安排下,王德恒不久即奔赴延安。此時,王海容剛一歲多,弟弟尚在襁褓之中。
經毛澤東批準,王德恒留延安工作。1940年春,王德恒從抗大畢業。在另一位表叔——毛澤東的大弟毛澤民的介紹下,王德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戰后期,王德恒參加八路軍“南下支隊”,回到故鄉湖南,雖以公開合法身份湖南修業高級農業職工學校教員從事地下活動,卻一直未能與近在咫尺的老父見上一面。不久,他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年僅30歲。
噩耗傳到延安,毛澤東深感悲痛。但因事關機密,毛澤東未將王德恒犧牲的消息告知表兄王季范。在以后的數年,王季范照舊年復一年地給表弟毛澤東和兒子王德恒寫信。
王季范獲悉王德恒為國壯烈捐軀已是兒子離開人世后的第5年,即1950年仲秋毛澤東電邀王季范進京之際。9月21日,王季范由兒媳肖鳳林、孫女王海容、孫子王起華陪同北上京師。
在中南海的一次晚宴后,望著年近古稀、須發花白的表兄,極富感情的毛澤東垂首恭立,悲從中來:“你把德恒交給我,可我沒有照看好他,自當難辭其咎啊!”
聞聽這不幸消息,王季范老淚縱橫,肝膽俱裂。


毛澤東發自肺腑地說:“你要節哀,多多保重,還要照顧好他的一雙兒女。他們是烈士遺孤?。∮泻坞y處,可以直接找我。我們是一家人……”
王海容入京后,先后在京城名牌中學師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就讀。
寓京20余年間,尤其是“文革”以前,王季范一直是毛澤東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的座上賓。少女時代的王海容正是隨乃祖出入中南海,漸漸與毛澤東熟識的。
1957年夏,王海容在高考中名落孫山,當化學工程師的理想成了泡影。
1958年“大躍進”的熱潮讓王海容激動起來。她想加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但遭到了家庭的反對,他們想讓王海容繼續高考。王海容卻瞞著家人,找到北京化工廠,辦妥了進廠手續。面對既成事實,家人只得默許了王海容的選擇。
196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中國青年》刊登了一篇署名徒工王波,題為《我的經驗》的心得體會。這期刊物同時還發表了胡耀邦、陳士榘等革命前輩撰寫的文章。當時,誰也沒有去想這位“徒工王波”是何方人士,更沒有把這篇文章與領袖人物聯系起來。不過,讓人困惑不解的是,編輯部為這篇文章寫下了一大段按語。
50多年過去了,現在終于真相大白:原來這位王姓“徒工”不是別人,就是王海容!
《中國青年》雜志社在獲悉了王海容的不尋常經歷后,便約她寫一篇經驗體會。王海容有感而發,寫就一篇洋洋灑灑數千言的長文。
文章寫好后,王海容很想聽聽毛澤東的意見。于是,她在那年8月1日提筆給毛澤東的秘書葉子龍寫了一封信,表示“我想讓主席公公在百忙中抽出一點點時間替我修改一下……”
文章隨信寄出后,直到10月中旬,她才接到通知,說是毛主席要親自見她。
1960年10月17日下午3時,王海容準時來到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住所豐澤園。一進門,只見毛澤東手中正拿著厚厚的一沓稿紙。仔細一看,正是自己早先隨信寄給葉子龍的稿子。毛澤東不僅仔細閱讀了全文,而且對這篇差不多是中學生作文式的文章親筆作了大量修改。在稿子的第一頁上,毛澤東寫了兩行大字,第一行是“我的經驗”,第二行是“徒工王波”。原來毛澤東除了為她的文章定了標題,還為她本人起了個筆名。
王海容發現不少頁碼上除了許多重要修改之外,有些段落完全是毛澤東重新書寫。
為《中國青年》寫稿的當年初夏,王海容跨進了北京師范學院的大門,成為該院俄語系的一名并不年輕的新生。
王海容畢業后本來要做中學俄語教師,但上級讓剛剛拿到畢業證書的王海容去外交部報到,這讓王海容愣住了。入學時沒走后門,分配卻走了“后門”。但她還沒進辦公室,就被派到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英語。在王海容“修煉”的一年多時間里,毛澤東進一步施加了自己的影響。他親自讓秘書找到自己的英語“塾師”、執教于北京外國語學院英國文學系的章含之。毛澤東“屈尊”拜托章含之對海容姑娘多加關照。于是,按照“最高指示”,章含之每星期給王海容補兩次課。
1964年9月28日,王海容寫信給毛澤東,反映對外語學院教學改革的意見:“在改革的某些具體做法上或某些措施上還有不少的偏差,存在一定的問題,我認為如果現在不及時糾正,那么將影響學生全面地掌握知識。”收到王海容來信,毛澤東當即批轉黨內分管文教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王函中“有些事值得注意”,“請派人調查一下,及時改正。毛澤東特別在王函第一頁上寫下一段贊揚性的批語:“此人叫王海容,是個女孩子,很有些志氣,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孫女兒,也是我的外孫女兒。你如果想找她談談,可叫我的秘書徐業夫送她去?!?/p>
1965年11月,王海容結束了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的進修,學成歸部。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她被安排在外交部辦公廳秘書處綜合組。在最初的時候,王海容的工作主要是負責部長們與總理間的文電收發,同時也干些諸如編寫外交通報之類的雜活。
1970年夏天,由周恩來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擔任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人”。1971年7月,王海容被任命為禮賓司副司長。第二年,王海容又擔任了外交部“部長助理”。再過一年多一點,王海容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
1978年12月底,她的工作關系從外交部移交到中央組織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之后,中央決定王海容到中央黨校進修學習,這一去竟是整整3年。
1984年,王海容被任命為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2017年9月9日,王海容在北京醫院因病去世,享年79歲。
《金秋》下半月刊2018年04期精彩內容預告
◎有洋妞的家很精彩
◎一場黃昏戀 無盡追悔情
◎繞不開的雞家莊
◎夫君今年八十歲
◎“冰上蝴蝶”陳露的華麗轉身
◎六旬老漢學游泳 橫渡長江逞英豪
◎廣場舞,讓我在異鄉找到歸屬感
◎試試足球訓練健身法
◎毛澤東最感興趣的清代詞人納蘭性德
◎美譽與惡名齊飛
——漫談中國文化里的狗
◎魯迅的抗爭 朱安的覺醒
——王桂棉在《風雨故園》中的吶喊
◎健康體檢有禁忌
◎體檢的三大疑惑
◎重視解讀體檢報告
◎抽筋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消除飛機恐懼癥
◎欣賞《古城記事》隨筆
◎黃土地上歌聲飛
◎熱愛生活的“佛系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