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丁潔蕓

“統一后最想去朝鮮體驗何種旅游?”4月的朝韓首腦會晤結束后,韓國一家旅行社做了該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受訪民眾最想去朝鮮體驗美食旅游。而其中最想吃的食物除了被搬上首腦會晤晚宴的平壤冷面,位列第二的是“阿爸依”血腸。
“阿爸依”血腸由朝鮮咸鏡道血腸改良而來,所以又稱咸鏡道式血腸。“阿爸依”在咸鏡道方言中是“爸爸”的意思。1999年血腸出現在咸鏡道特色美食慶典上,并首次以“阿爸依”命名,沿用至今。
韓國最常見的血腸一般使用豬血和粉條灌入豬小腸制成。而“阿爸依”血腸使用豬大腸,所以個頭較一般血腸更大。“阿爸依”血腸用糯米代替粉條,再與豬血、綠豆芽、白菜葉等混合攪拌后灌入豬大腸,之后放入蒸籠中蒸制而成,吃起來更有嚼勁。
韓國過去豬大腸非常珍貴,一頭豬頂多只有50-100厘米的大腸,因此“阿巴依”血腸是只有在招待父親時才拿出來的珍貴美食,也是給病后氣虛的病人用來補氣的養生食品。
如今在韓國哪里能品嘗到正宗的“阿爸依”血腸?韓國人會推薦旅游勝地江原道束草市的“阿爸依”村。這個村在行政區劃上屬于江原道束草市青湖洞。朝鮮戰爭時期,不少人從咸鏡道一帶南下逃難至此,當時他們以為戰爭結束后就能馬上回到家鄉,所以就在靠近“三八線”的這個地方臨時搭棚居住,并漸漸形成村莊。此地也因居住著很多咸鏡道人,得名“阿爸依”村。該村是韓國唯一的失鄉民集體定居村,并因此成為分裂和渴望統一的象征。半個多世紀過去,這些人至今沒能回到自己的故鄉,“阿爸依”血腸也成了飽含失鄉民傷痛和思鄉情的食物。
4月的朝韓首腦會晤給“阿爸依”村的失鄉民們帶來了希望,也讓這些失鄉民本身獲得更多關注。“好多朋友都去世了,現在從北邊來的人所剩無幾了。”另一位來自咸境道的老人金雄說:“故鄉是即使看一眼也會覺得幸福的地方。我也到了行將就木之際,只有埋葬在故鄉這一個想法。南北關系如果朝和平方向前行,我將會回到故鄉,看看家人們是否健在。”在85歲的金雄看來,朝韓關系的緩和是一個能見到家人和朋友的機會。據韓媒5月的報道,在青湖洞4500余居民中,大概有60%為失鄉民及其后代,第一代失鄉民年齡最小的都超過75歲。對他們來說,早日回家鄉看看成了最大的心愿。
《環球時報》記者曾前往當地一家有名的傳統血腸店,門面不大且略顯簡陋,但擠滿了慕名前來的食客。店門口的招牌上寫有“咸鏡道一代運營的店”字樣,門上除了店內招牌食物的照片,還用大篇幅展示該店上過各大電視節目的海報。店內僅有兩排座位,一排是普通的桌椅形式,另一排則需要脫鞋盤腿而坐用餐。這家店的招牌菜是“阿爸依”血腸、魷魚血腸和血腸湯,想同時品嘗兩種血腸的食客會直接點血腸拼盤,軟糯的血腸再蘸上魚醬則另有一番風味。小份的血腸拼盤價格為人民幣100多元,一份血腸湯則不到50元。當記者和友人沉浸在品嘗美食的歡愉中時,店主面帶微笑出現在面前,詢問我們對店內食物的評價。當得知我們來自中國,還熱情與我們合照。“我的家鄉在咸境道北青,跟隨父親逃難來到了這里。雖然離開了家鄉,但依舊做著家鄉的食物,心里多少有些慰藉。”帶著咸境道口音的店主對記者說道。▲
環球時報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