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航
摘 要: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領導思想,力求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在工作過程中,持續加大“三農”政策的實施力度,努力實現強農、惠農、富農的目標,在走向農業現代化的同時,推動新農村建設。在“三農”工作的過程中,黨和國家積累了豐富經驗,為振興戰略的實施與開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鄉村文化;鄉村振興戰略
一、鄉村文化的內涵
(一)鄉村文化的形成以及表現方式
與其他文化相比,鄉村文化屬于一種特定形成的文化,主要是于鄉村形成、發展和傳播。在傳統農業社會中,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性質大致相同,只存在分布的差別。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由于鄉村文化的群眾基礎極為廣泛,能夠凝聚民族意識,發揚文化傳承,因此對于城市文化而言,便成了根柢一般的所在。
鄉村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生命,鄉民經過長期的發展,將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經驗結合在一起,衍生出了鄉村文化,涵蓋了社會心理、道德情感、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理想追求、是非標準等內容,幾乎涉及到農村社會的所有領域,具體體現在民俗民風、物質生活與行動章法等方面,對人們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鄉民逐漸形成了相應的處事原則、人生理想以及對社會的認知,同時這也是鄉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寄托了廣大鄉民的精神。在工業生產高速發展的推動下,農業則是以一種穩定且緩慢的趨勢影響著人們,使人們形成安全的認知。
(二)鄉村文化的內涵以及概念
鄉土中國的要義在于一個“土”字,代表著土地,在古代農耕經濟的影響下,形成了特有的鄉土社會結構,并隨著歷史發展,打下了深厚根基。古往今來,經濟活動與土地制度息息相關,從而衍生出一種相應的制度,其中包含了更為抽象的文化形態。土地制度可謂是中國鄉村文化的根源,發展至今,多數學者往往以土地變革為切入點,深入研究鄉村社會的文化發展歷程。伴隨著社會發展,土地利用制度不斷完善,在這個過程中鄉土社會醞釀出了一套獨有的價值體系與意義系統,以“自給”為核心,用以維護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其中“禮俗秩序”、“世代繼替”以及“差序格局”等內容都是鄉村意義系統的行為體現。此外,中國幾個重大的民俗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其起源與農耕社會自然周期的生活節奏有著密切聯系,兩者相互呼應,承載了傳統文化與各式各樣的民俗慶典活動。
二、鄉村文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和對策
(一)鄉村的塌陷與鄉村文化
鄉村的意義世界與有形與無形之物緊緊聯系在一起,包括鄉村的山水風貌、房屋建筑以及鄉村的社會規范、價值觀念,廣大村民安身立命的根基就在于此,從意義世界著手,村民的一切行為邏輯都有了正確的解釋。但隨著“鄉土中國”逐漸演變為“離土中國”,傳統的鄉村的空間和時間系統被破壞,鄉村意義的坍塌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
鄉村意義坍塌后,鄉村文化舉步維艱,社會快速發展,流動不斷增強,村民與土地之間的聯系愈發單薄。土地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中占據重要地位,農民的生存與發展也與土地有著密切聯系。在國家和政府的引導下,農村經濟結構實現了良好轉型,村民收入增加,構成也趨向多元化,僅僅依靠土地來維持生計已經落后時代,在這個過程中,土地所具有的生產要素職能逐漸淡化。隨著社會現代化腳步的加快,以土地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風俗與社會脫軌,甚至被否定,在現代思想的沖擊下,鄉村文化、風俗習慣發生巨變,村民無法再與土地保持原有的互動關系,節日慶典和民俗儀式逐漸式微。近幾年,經濟全球化速度加快,農業社會已經無法維持,青年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得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缺失,當地農民文化的根基也被削弱。年長者難以跟上現代社會的步伐,其所具有的知識已經落伍,因此逐漸被邊緣化,大多數的青年一代接受了城市文化,其價值觀發生了轉變,對于他們來說,鄉村秩序不具有約束力,他們基本上處于一種“不在場”的狀態,鄉村社會建設與他們并沒有多少聯系。這樣的勞動力斷層一經出現,鄉村民俗的演繹和傳承面臨著消亡。以往,民俗象征著自我擴展,而儀式則是一種有形的寄托。但由于行動群體的流失,鄉村民俗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隨之而來的是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消失。
(二)鄉村文化自信的缺失
造成鄉村社會主體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很多,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根本原因在于鄉村社會生產力低下,缺乏堅實的物質基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而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意識,同樣還代表了上層建筑,其受到生產力基礎和客觀的社會存在的影響。一個地區的生產力越發達,相應的,其文化發展的水平也越高,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內容,會直接輻射到該地區的人民。而生產力低下的地區,則相反。
第二,外部原因是鄉村文化受到城市主流文化的沖擊。自1978年,我國大力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增強了農村與城市的交流,兩者的交往日趨頻繁,城市文化得以入侵,因其具有強大的自身優勢,傳統的鄉村社會難以抵擋,最終落敗。與此同時,鄉民生存方式不斷變化,其價值觀念轉向了功利主義,不正之風盛行,年長者的權威作用減弱,所代表的文化影響力也逐漸消失。另外,大眾媒體的普及,為鄉村社會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威脅到了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阻礙了鄉村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鄉村學校教育也納入了許多城市化內容,新時代的價值取向影響著村民的生活內容,而傳統的鄉村文化知識大多被摒棄,僅存的一小部分反而被當做是一種點綴,鄉村文化日漸衰落是必然趨勢。
第三,相關扶持政策的弊端。近些年,我國采取了多種手段,力求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但在研究過程中卻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無論是國家領導者還是問題研究者,都站在了過高的角度上去看待問題,導致國家政策收效甚微。國家持續加大對“三農”問題的投入力度,但經濟是單方面的,鄉民本身的主觀能動性未能發揮,長期處于被動狀態,這樣一味接受國家或社會團體的資助會增長他們的消極心理,一旦鄉民們認同了自身的弱勢地位,那么傳統鄉村文化的傳承之路將更加困難。
三、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新時代背景下,鄉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黨的領導下,農耕文明仍在傳承,我們積累了一定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經濟優勢,市場需求愈發旺盛,在億萬農民的主觀創造精神的推動下,我們具備足夠的能力去振興鄉村發展。首先要立足國情農情,結合以往的發展經驗,順勢而為,集中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為了實現最終目標而不斷努力,從而推動鄉村農業轉型、升級,共同譜寫時代新篇章。
(一)重構鄉村文化
想要解決目前的鄉村文化生存困境,首先要做的是重構鄉村文化,即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幫助廣大農民形成文化自覺意識,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的作用,推動文化創新;其次是大力開展鄉村文化建設,在加強鄉村治理的同時,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鄉村個體的綜合素質;在此時促進文化建設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借助鄉村文化的廣泛群眾基礎力量,增強民族凝聚力,確保文化傳承的連續性、穩定性。工業文明持續發展,城市文明不斷積累,鄉村文化有著獨立的社會意義,我們要維護好其價值體系,使其與城鄉統籌發展相匹配,順應時代發展大趨勢,待相關學者深入研究。
(二)堅持鄉村全面振興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的重要作用,統籌規劃,實現農村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統一,與黨的建設協調一致,共同發展。
(三)明確鄉村文化在鄉村社會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國家領導者和研究人員要站在正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切實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科學、合理地解決鄉村社會發展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鄉村社會的主體需要不容忽視,我們要盡可能幫助他們,滿足他們的愿望,平等姿態對待鄉村文化,發揮鄉村社會主體作用,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國家除了要提供人、財、物三方面的支持外,還要發揮鄉村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廣大村民的創造意識,為鄉村建設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在培養鄉村文化自信這一方面,政府要明確自身職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相關工作,確保鄉村文化傳統的完整性,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進村民之間的溝通交流,讓他們相互學習,保持對鄉村文化的高度認可,樹立文化自信。
(四)發揮鄉村學校教育的推動作用
學校是文化傳播中心,鄉村學校更是鄉村社會的文化中心,有助于鄉村文化的重建。鄉村教育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完成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鄉村教育要全面、貼近農民,打破應試性的弊端,納入與鄉村生活相關的內容,培養他們的鄉村情感,增進鄉村社會與現代社會之間的聯系,幫助鄉村少年養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一方面,我們要出臺相關政策,激勵更多的鄉村少年參與到農業發展過程中去,增進他們與土地的聯系,使其切身體會大自然中所蘊含的鄉村情感;另一方面,重新打造鄉村文化,突破價值預設,加大鄉村教育力度,將鄉村文化作為課程資源應用于教學,結合地方特色開展相關課程。除此之外,還要加強鄉村少年的審美教育,促進他們健康、全面發展,以健全的人格和積極的精神投入到鄉村社會建設當中去。
參考文獻:
[1]黃震方,黃睿.城鎮化與旅游發展背景下的鄉村文化研究:學術爭鳴與研究方向[J/OL].地理研究,2018(02):1-16[2018-02-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48.P.20180205.1652.002.html.
[2]安潔,吳菁.標準化視域下的美麗鄉村建設[J].中國標準化,2017,(19):69-72+82.
[3]鄭茜.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河北省邢臺縣為例[J].理論觀察,2017,(09):60-62.
[4]王嘉.“美麗鄉村”視角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鄉村科技,2017,(16):27-28.
[5]陳國領. 我國鄉村基層文化建設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6]趙璇. 鄉村文化品牌的傳播策略研究[D].河北大學,2017.
[7]陳珊珊. 鄉村文化傳承視角下美麗鄉村規劃[D].長江大學,2017.
[8]束鴻鳴. 基于社會創新的鄉村文化保育服務設計策略研究[D].江南大學,2017.
[9]童健. 鄉村文化視域下的鄉村教師社會地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