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在現代社會里,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缺乏新知識能力、缺乏發展潛能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文化內涵淺薄的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只重視應試的學校是呆板沉滯的令人窒息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必然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國家教育部總督學柳斌如是說。
“我無數次這樣表達過我對于閱讀的意義和價值的基本觀點: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我們在新教育實驗過程中總結出了這樣一個閱讀理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這五句話,構成了我的閱讀觀。”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如是說。
“我這些年是提倡讓中小學生‘海量閱讀的,那么就要打破凡是閱讀就陷于精讀的困局,要讓學生懂得有些書是必須精讀的,但也有很多書無需精讀,可以瀏覽快讀。要鼓勵學生在精讀的基礎上,拓展閱讀面,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甚至某些情況下(比如讀一些比較‘深的書)也可以‘不求甚解地讀,這樣才有閱讀‘面,也才有讀書的興趣。”部編本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如是說。
……
有人說,如果一個孩子從沒有讀過一本好書,甚至從沒讀過一本超過10萬字的書,而是把大量時間都投入到學校課本和大量作業里去了,那么這個孩子的天賦聰明就被餓死了。
只有博覽群書、海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經典,廣泛涉獵百科常識書籍(如天文、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哲學、藝術等百科知識),才可以讓孩子的智慧不斷成長,最終形成一種強大的發展能力。
遍讀名著如同滿山種樹,最后收獲的是一片森林。在河南西南邊陲小城淅川,針對中小學生的“海量閱讀”已經形成強大慣性,孩子們在書籍的沃野中吮吸著精神的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