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 楊汀 趙焱 彭茜

巴黎報刊亭:城市的亮麗風景
作為奧斯曼男爵改造巴黎城的成果之一,法國第一家報刊亭于1857年出現在巴黎大道,隨后兩年涌現了60家報刊亭。1859年起,第一批報刊亭逐漸替換為一種新的風格:八角形涼亭樣式、帶有圓頂、上聳箭頭。1874年,此前作為私人企業財產的報刊亭轉賣給巴黎市政府。到1892年,巴黎市內已有報刊亭350家。這種八角涼亭式的建筑美學風格此后少有變化。
如今,巴黎市每天最早開張的報刊亭早上4點30分亮燈,最晚的報刊亭凌晨2點關門。報刊亭不僅只是報刊的零售點,更在社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調查顯示,88%的巴黎大區人認為報刊亭是社區生活的一部分,81%的人認為報刊亭是社區的地標之一,67%的人認為報刊亭是良好生活品質的一種表征,50%的巴黎大區人還將報刊亭作為約會和見面的地點。
2000年后,巴黎市報刊亭和報刊本身都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出現萎縮。巴黎市的報刊亭數量曾一度下滑至260多個。為促進報刊亭良性發展抵抗危機,巴黎市政府在2011年末授權報刊亭業主可以在報刊亭出售鑰匙鏈、小紀念品、飲料、雨傘、非醫療性防護品。為促進報刊亭商業競爭力,巴黎市還決定將一種特殊商品專供報刊亭出售,這就是名為“給我講巴黎”的紙張系列產品,包括筆記本、明信片等,上面印有代表巴黎特色的圖案和風景。
2005年10月開始,巴黎市將報刊亭網絡的管理和發展交由德高集團下屬的Mediakiosk公司經營。Mediakiosk公司的收入為報刊亭里的廣告收入。公司每年向報刊亭發展投入200萬歐元。到2013年,有37個報刊亭全新開張,71個報刊亭得到翻新和擴大營業面積。
巴黎報刊亭保證了巴黎日報42%的銷量。調查顯示,72%的巴黎人會去看報刊亭擺放的報紙雜志的封面,54%的巴黎人會在看過封面后購買至少一份報刊。
Mediakiosk公司自2010年開始配置一些帶有由法國設計師奧拉·伊圖設計的全新樣式的“新一代”報刊亭,將一些新的互動服務和數字屏幕整合入報刊亭之中。
法國城市對報刊亭的建設有嚴格規定。報刊亭設置要同城市空間相適應。無論是復古還是現代風格的報刊亭,都要符合城市環境。報刊亭的建筑面積為9-20平方米。建筑需要使用非合成材料,符合現行所有的安全規章。
為保證報刊亭以最優形態融入城市風景,Mediakiosk公司研究辦公室與城市技術部門緊密協作。為回應市民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Mediakiosk建造報刊亭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可回收的,公司還在測試裝配風力發電設施或太陽能板的環保報刊亭。
總體而言,巴黎在管理報刊亭方面,有如下幾點經驗值得其他世界大都市學習:一是報刊亭建筑風格獨特,且和周邊環境相容;二是城市管理者將報刊亭視為一種文化傳播和居民社交場所;三是報刊亭維護、更新、聯網交由市場解決;四是報刊亭選址和配置得到嚴格論證,一經確立通常極少變動。
東京報刊亭:培養國民閱讀習慣
在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如果你想買一份報紙,是極為方便的事情:街頭隨處可見的便利店,都會有專門銷售報紙和雜志的長貨架,而且種類豐富;車站入口和站臺上,也大都會設有出售飲料和報紙的售貨亭;在一些稍有歷史的社區,還可以看到風格古舊的書報鋪。即使在數字時代的今天,日本的實體書店仍很發達,市內主要的地鐵站邊通常都可找到頗具規模的書店,這里也會兼賣雜志和報紙。
在這其中,便利店、售貨亭與書報鋪,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便利店是東京社區生活的核心。在東京,通常在社區徒步范圍內都會有不止一家便利店,這里的報刊最新,賣得最快,而且基本涵蓋各種常見種類。購物時可以隨手買下心儀的報刊。
地鐵等處的售貨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方便。乘客在站臺候車時,就可以順手買一份報紙,以便乘車時閱讀。在新干線上,在通勤地鐵上,一車廂的日本人各自安靜地閱讀手里的報刊,曾經是令很多外國人到日本后印象深刻的場景。即使在手機閱讀、電子閱讀人數不斷增加的今天,也仍有很多日本人堅持閱讀紙質報刊。
書報鋪則尤為值得一提。書報鋪是社區居民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紐帶。東京老社區的書報鋪老板們,往往也都是社區里的老住戶,他們對社區居民的需求十分了解,會針對居民的需求進貨。同時,這些書報鋪還都可以訂貨。如果有什么不太容易買到的限量版書籍、過期雜志,他們往往可以通過書報商渠道搞到,有時甚至比網上書店還要便宜。
喜歡閱讀的日本人,支撐著龐大的出版行業;而服務周到的出版發行行業,反過來又在培養日本國民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以及引導日本民眾的閱讀方向。
里約報刊亭:居民生活的好鄰居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更多的年輕人選擇通過電腦或者手機閱讀新聞,報紙銷量越來越少,報刊亭每天進的報紙自然也不斷減少。在若阿金的報刊亭內,報紙被放在一個很不顯眼的位置,進入報刊亭首先看到的是花花綠綠的旅游、休閑雜志。而事實上這些雜志也是裝飾的成分更大,報刊亭充當便利店的角色才是正業。收款機旁擺滿了口香糖、香煙等雜貨。各大手機運營商的廣告顯示,這里可以購買電話卡或者直接為手機充值,還代賣彩票。
若阿金說,現在雜貨的收入比重越來越大,他這里還算是比較簡陋的,很多報刊亭都配有冰柜,出售冷飲和各種飲料,因為里約熱內盧是個比較炎熱的城市。確實,如果走到繁華一些的地方,特別是地鐵站出口,報刊亭就更加商業化了,會有拖鞋、球迷圍巾、地圖、紋身貼等物品出售。不過出售什么商品并不是店主自己隨心所欲就能決定的,而是需要向市政府提出申請、進行備案,被批準后方可經營。
當然報刊亭的主人們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老本行,也會根據讀者需要改變上架的報紙雜志,比如孩子們喜歡笑話和小畫片,年輕人喜歡時尚家居雜志,上了年紀的喜歡健康美食類期刊。而對于經常來這里買雜志的老用戶,若阿金還會在新的一期雜志送到后通知老用戶們,對于哪位鄰居喜歡買什么雜志,他了然于胸。
這種居民區附近的報刊亭營業時間也是根據鄰居們的作息而制定的,一般是早6點到晚7點,因為早上6點開始不少人要出門上班了,可以進來買些書報或者自己需要的東西;而晚上7點后大家也都回家或者去餐廳吃飯,報刊亭也就不會再有太多生意;到了周末,因為鄰居們都出門度假或逛街了,報刊亭也會在下午4點就早早關門。不過每個區域還都會有幾個24小時營業的報刊亭,滿足人們各種不同需求。
里約街頭所有的報刊亭都是在市政府注冊的,而注冊時分為小企業注冊和個人注冊。如果是小企業,規模可以大一些,年凈收入最多可達36萬雷亞爾(約合15.6萬美元),每月需要按收入的4%繳稅;而個人注冊雖然繳稅相對較少,年收入最多6萬雷亞爾(約合2.6萬美元),但是不得雇用其他人為報亭服務,不得有合作伙伴,也不得開分店。無論何種注冊方式,都需要有一定的啟動資金,并提交自己的營業計劃、選址、銷售產品等,由市政府相關部門審批。
里約市政府在2002年7月專門出臺了規范報刊亭的相關法律,除了銷售范圍、注冊程序等,還規定報刊亭不允許做大幅廣告、不允許銷售有色情內容的刊物等。當然,由于報刊亭已經是注冊企業,不可能想開一家就開一家,更不可能想關一家就關一家。
對于網絡和新媒體的沖擊是否會讓報刊亭逐漸消失,若阿金表示,有這種可能性,不過巴西人干什么事都慢半拍,要等到街頭報刊亭真正消失,恐怕還有很長時間。
首爾報刊亭:獬豸商店美化市容
.10多年前,韓國街頭有很多專門的報刊亭,但最近幾年數量銳減。遍地開花的24小時便利店逐漸取代了報刊亭售賣報刊的角色,報紙雜志電子版的普及也讓電子訂閱成為主流,智能手機的出現則擠占了更多人的閱讀時間。
不過,一種名為“獬豸商店”(Haechi Shop)的街邊販賣臺,依然充當著報刊亭的作用。在首爾市區的一些繁華地段,可以見到這些棕色的、裝潢一致的街邊販賣臺,店鋪內主要出售飲料、香煙、彩票、電話卡等日常雜物,還在上班時段提供早餐,同時也配備了售賣報刊的貨架。
這些販賣臺其實是首爾市政府為美化市容,同時扶助弱勢群體而出臺的政策成果。為了美化市容,2007年,首爾市政府通過公共設施標準設計征集方案,推出了四種新式販賣臺,內部還設有換氣扇和冰箱等。每個販賣臺的造價達7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4.2萬元)。
2008年3月,首爾市首先安裝了四個設計不同的示范性販賣臺,隨后開始進行階段性安裝。2008年建了1000個,2009年建了500個。到2009年底,首爾市內的新式販賣臺“獬豸商店”已全部建成。
“獬豸”是傳說中能辨善惡、主持正義的上古神獸。從朝鮮時期開始,獬豸石像就頻頻被設置在宮殿內,景福宮光化門前面的獬豸從古時候起就是為首爾“消災降福”的神獸。這些新式的販賣臺上都有“Haechi Shop”的字樣,并印有獬豸的圖案,與整個首爾市政的形象設計系統是完全一致的。販賣臺的整體顏色設計也采用了“古宮褐”,與這座遍布古代宮殿的古都相得益彰。
首爾市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現在首爾市內共有2297家“獬豸商店”。其中1121家為綜合商店,1176家為修鞋店。店面規格為2.8米長、1.4米寬、2.6米高。販賣臺背面墻體則成為首爾市發布公益廣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