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志
去年初冬,鶴慶縣作協組織了親近自然,生態、休閑、健身的登龍華山,攀妙明居采風創作活動,我通過這次機會又一次領略了龍華勝景的無限風光。
龍華山位于鶴慶壩子東南隅,是鶴陽古代佛教勝地。左倚巍峨奇秀的佛教圣地雞足山,右傍奇峰挺拔的玉龍雪山。煙柳如畫的漾弓江蜿蜒腳下,壁立萬仞的石寶山雄視頭頂。龍華山背枕奔騰不息的金沙江,西對雄偉的馬耳山,地勢適中,景物壯美。憶往昔,龍華山山重水復,曲徑通幽,十八座寺庵隱藏茂林修竹叢中。
清晨,天空像剛清洗過的一塊藍寶石,遠看晨曦透射下的龍華山,群峰疊翠、樹影婆娑、樹干挺拔,在藍天映襯下更加郁郁蔥蔥。近看龍華山下,經霜漸染,由橘黃變淡紅,再變為火焰一般的黃連木(漆樹)燃燒起來,在萬綠叢中更加惹眼,讓無霧霾的凈土,更加神圣。
沿著碎石條鋪就的臺階,走進龍華十八寺新恢復的第一站——南北剎。這是2002年恢復重建的,只恢復了南剎,大殿豎柱吉日,我作為金墩鄉政府的職工參加了組織協調工作,后來又陸續修復了南北廂房和寺門。參與了《龍華山志》的編纂工作。也算為龍華十八寺的恢復重建盡了微薄之力。寺門古對聯為:“寺開唐代經千載,山占鶴陽第一峰。”道出了龍華山開山建寺之始和山的雄風。如今,龍華山游步道已從南北剎通到妙明居,全長1650.81米,寬3米,臺階共1583 級。減緩了坡度,極大地方便了游客。
走出南剎,沿著龍華山游步道拾級而上,兩旁的古樹木枝干偉岸,被季節一遍又一遍地暈染,五彩斑斕,鮮艷奪目,凝聚成我們眼前一幅又一幅激蕩人心的圖畫。這是一場精湛的視覺盛宴,更是生命的禮贊,自然的頌歌,難怪大家手中的照相機和手機不停按下快門!沿途遇到一群群游客懷著仰慕,帶著虔誠,笑語聲喧,興高采烈而歸。空山回應著清脆的鳥鳴聲,山林里寂靜清幽,此刻可以深切感受到“鳥鳴山更幽”的意境。沿途還可看到慈光寺和覺乘閣的廢墟遺址,到處是斷碑殘跡,一片荒涼,然而當年的繁華勝景仍依稀可見。
在龍華山游步道觀景臺,舉目眺望,鶴慶壩子的甸南風光一覽無余,文筆塔聳峙在豸角山頂與云鶴樓遙遙相望;青瓦白墻的白族村舍掩映在阡陌縱橫的萬畝田疇之中,羊龍潭、溫水龍潭、洗馬池碧水連天,波光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輝映,一幅自然天成的美麗畫卷盡收眼底。
爬完龍華山游步道,妙明居赫然顯現在眼前。妙明居地處龍華十八寺最高處,為明代楊光五創建,后年深寺廢,主持僧湛然和楊光五之弟在麗江土官木增布施下重修。走進寺院,就能感受到一種古樸清爽的氣息,寺院建筑群安詳地靜臥于群山和寺前的幾十棵千年古柏懷抱之中,寺院內外古樹參天,寂靜清幽。妙明居坐東面西,一進為門樓;二進為天王殿,南北各有樓房三間,北樓房右有花園。大殿南為靜室,北為齋堂,天井中有各種花木和一棵九心十八瓣茶花。有佚名妙明居嵌名山門聯云:
妙相莊嚴,山門永鎮。
明心見性,佛法長新。
妙明居在“文革”期間被毀。游覽當日大批工匠正在施工,門樓的佛像也在進行泥塑。如今妙明居已被列為大理州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經修復的大殿氣勢恢宏,不久妙明居將會光彩重現。妙明居住持為1985年在龍華山受過居士戒的果華大師,他備下素齋熱情接待了我們。齋宴后我們在妙明居旁召開了筆會。
古代龍華山森林茂密,有十八股清泉潺潺蜿蜒而下,風景秀麗。從唐代起至明清,建起了一園一林,一臺一居,二剎二閣,一寺九庵,鼎盛時期,達十八個佛教寺廟。即棲云庵、觀音閣、萬松庵、圓覺庵、南剎、北剎、開祥寺、最勝園、總持林、非幻庵、覺乘閣、三慧臺、妙明居、一乘庵(即靜蓮庵)、天寶庵、彌陀庵、龍首庵、雪峰庵等。每一座寺廟飲用的各是一股山泉水,且每座寺院內種植的花木各具特色,或以山茶出名,或以杜鵑見長,或以桂花飄香……故此,十八座寺院景色各異,互不雷同。有“宗教園林”之稱,有“十八古寺冠鶴陽”之譽。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的佛教勝地,是鶴陽古建筑群之冠。“龍華夕照”被列為鶴陽八景之首。十八寺在“文革”中慘遭破壞,房屋被拆,僧尼被攆走,多數只留下殘垣遺址。其實龍華山鼎盛時期不止十八寺,共有二十三剎,僧尼達數百人,也不止龍華夕照一景,共有十個景點,即:龍華夕照、月光竹影、暮鼓晨鐘、魚跳龍門、雙池倒影、空谷鳥聲、芳晨覽勝、層林霜葉、丐仙留石、萬家燈火。
當夕陽西下,落日的余輝漸漸從突兀天外的石寶峰頂隱去時,遠山近水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似乎一切都暗淡下去了。就在這金烏西墜的黃昏時候,坐在龍華山棲云庵憑窗眺望,眼前別有一番令人心醉的龍華晚景。山水一派青黛,天宇絕無纖塵。天光翻出了鮮艷奪目、絢爛明亮的水光山色,色彩繽紛的云霞齊聚于龍華山一隅,山中十八寺呈現出海市蜃樓般的奇妙景象,青山綠水,千姿百態,古寺梵官,氣象萬千。鳥雀歸林的身影清晰可見,亭臺樓榭的形態格外分明,一丘一壑,歷歷在目,龍華山,奇山異石、景色秀美,龍華十八寺規模甲于滇西,氣勢輝煌,曾有“云南第二佛都”之稱。游人目睹這些人文和自然的奇絕美景,忍不住為之贊嘆。
編輯手記:
植物像是大山的肌膚,用一種看似微弱但是強大的力量保護著山的生命,蒼山擁有幾千種生物物種,這些生物種類的多層氣息也在山中漫溢,《遇見蓮花峰》為我們展現一場豐富的蒼山植物盛宴,將行山之樂在怡情悅性之余,在科普探究的過程中實踐自然體驗的理念。宗祠是族人的精神圍屋,因為尊崇祖先的情感串聯家族上下,宗祠建筑匯聚著敦親睦族的情感,也成就了很高的藝術文化審美性,跟隨著《平川楊氏宗祠行記》里的文字帶領我們走進一個人文精神豐富的世界。集市是物資流通的中心點,古道小鎮的集市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卻非常重要,這里的氣氛活躍且忙碌,不僅從時間的傳承上連接著一個區域的物流買賣還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氛圍,《鹽馬古道上的長邑街》是一篇關于這樣古道小鎮集市的游歷見聞,不妨去感受長邑街充滿古韻和親切新鮮的一面。半露的廟宇,參天的古樹,奇峻的峰巒,歡騰的小溪,盤懸的古道這些是龍華山獨居特色的元素,一起感受《龍華山登高》獨特視野下的龍華山魅力。